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应用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朴秀兰
[导读] 现代化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如何在教育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进行高质量高效的教学,是教师在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上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效性提升展开思考,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朴秀兰   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学校  133000
【摘要】现代化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如何在教育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进行高质量高效的教学,是教师在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上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效性提升展开思考,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64-01

        教师在教学中对在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且还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
        一、正确的思维方式,高效的教学内容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只是由教师讲解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更是要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要有整体的把握,切不可盲目教学。作为新的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做到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方式,这就给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展开相应思维方式的训练,最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追及问题”内容时,教师就应当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问题的学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起思考可能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一起完成问题分析既能使学生的表述能力得以提升,又可以使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加严谨。学生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之后,就到了课堂的关键部分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讲解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及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数学思维,之后教师再进行整体的教学。第二次上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可以下意识地制造一些小错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原因,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不轻信、多质疑的好习惯。
        二、培养逆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定理和定律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课本上定理和定律的同时,也可以学会其中的推理过程,明确这些定理定律的源头,久而久之形成逆向思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对学生都至关重要,学生往往会跟随老师的脚步去探索知识,教师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数学中经常提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是增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很好的教学内容。我们小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是两种相关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会跟随她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就叫做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是两种相关的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两种量的积一定是个常数,这时两种量就成了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这两个是相反的,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转换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逆向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借助线段图片,增加课堂效率
        数形结合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简单化,可以借助图形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线段图便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将抽象数量关系转变为具体直观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线段图的用法和好处,并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例如,“学生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却隐藏着重要的数学知识,即“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全长÷间距=间隔数;全长÷间隔数=间距;间隔数×间距=全长;(棵树-1)×间距=全长。这一规律光靠学生想象或者教师讲解会非常复杂,但是通过线段图就可以轻易得出。
        四、提高教学针对,提升课堂实效性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的内容较少,问题突出,更加适合教师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聚焦一个知识点,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反复观看。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内容。以此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负数”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首先,笔者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了视频:通过天气预报来认识负数。接下来出示视频让学生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同学们知道天气预报吗?仔细听听哪个地方的温度最高,哪个地方的温度最低,并记录下来。”观看后笔者进行提问:“上海的气温为零下4到3℃,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知道:-4℃,3℃。然后笔者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其他地区的温度,完成后小组检查交流。最后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涂一涂这些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计算它们的温差。在学生涂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指导。如此,本节课围绕温度这一知识点展开教学,让学生有效认识负数。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课堂实效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我们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在课堂的教学中提高自身能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保证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甲红.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J].新课程,2020(52):192.
[2]刘娜.新形势下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9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