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陈细泉
[导读] 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心理转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亟待进行的策略
        陈细泉
        诏安县金星乡中心小学  福建漳州  363503  
        摘要: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心理转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亟待进行的策略,本文从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并阐述渗透对策,借此,希望能够找出合适的、有效的措施来助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小学时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亟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期间,高年级小学生面临的压力既有学业的负担,又有教师和家长所带给他们的未来期待;同时,也是自身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觉醒,敏感、孤独、抗拒等等心理萦绕出现,面对这种复杂的学生心理现状,教师要更加细致地观察与沟通,对语文中的心理健康素材,有着更深的利用,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声渗透,帮助小学生稳固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现状
(一)学生自身学习压力大
        相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高年级小学生负担的学习压力远超于过去,学习任务、学习难度明显加重,繁重的学业要求、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小升初的即将来临等等,都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压力倍增,中低年级时劳逸结合的情况到了高年级有了很大的变化,临近毕业和升学的紧迫感让学习成为了生活的唯一中心,学生不能做好自我的心理调节,往往会出现焦虑不安、烦躁压抑的情况。
(二)叛逆心理逐渐加强
        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成长转型期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逐渐开始对自我形象的过分看重,自我中心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会变得敏感,常陷入片面的局限,在和家人教师等的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叛逆心理逐渐加强的情况,对教师家长的教诲或是建议,通通持否定态度,以此来标榜“自我成长”。
(三)教师过度看重语文成绩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依然在应试教育的社会驱动下,十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时过度看重成绩的态度在语言、态度中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会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课堂基础知识上,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机械、单一,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看重不足,忽视了学生成长期敏感脆弱的内心。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
(一)促进学生心理良性健康发展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提供基础知识的学科,更是培育和塑造学生良好品格、树立正确三观的坚实基底,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品德,以及对世界的初始认知都是在成长期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切实责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平稳心态,适应身心的高速发展,与周围的人、事、物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步完善人格,促使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敏感的情绪会造成逆反心理的出现,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情绪体验的高峰阶段,语文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怡然的学习体验环境,通过对教材中、课堂中心理健康因素的探索和实践,改变学生对单调课堂匮乏的兴趣,让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重新唤醒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由此,语文教学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塑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沉闷、无趣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无形的压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塑造轻松、愉悦、恰如其分的课堂氛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的情绪调整整个课堂气氛向学生传递有用知识和正能量[1]。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愿意主动参与,与教师产生互动,这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观察,在舒适平和的氛围中依然表现得压力心事重重的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真切关怀。
(二)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详实,教师要深度探索挖掘出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在授课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不动声色地融入,同时,避免太过机械的训诫式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例如,在《穷人》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素材,生动地向学生讲述故事内容,渔夫以及妻子桑娜过着穷苦的生活,却依旧选择在邻居西蒙——一个寡妇死后,收养了她的两个遗孤,桑娜一家在苦难中的坚强和善良足以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何为高尚的品德,这是不会被苦难所打倒的心灵力量。又或者《詹天佑》等作品中,饱含着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不辞辛苦、奋斗钻研的科研精神,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仔细分析和引导学生感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2]。这种典型故事中典型人物的树立,对学生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学生会在了解英雄人物的过程中,产生对伟大人物伟大品格的敬仰和憧憬之心,这就恰恰是鼓舞学生自己摆正心态、不断探索、克服困难的理想心理。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学生内心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的小学高年级阶段,因此教师要避免以训导者这种强硬的身份出现,更多的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和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具学生的情绪反馈来对教育教学做出相应调整。也就是,利用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去多倾诉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个性心理的构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效果。例如,同样是《穷人》一文,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不支持桑娜一家收养邻居的孤儿,教师不可以一味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该平和地倾听学生的看法,和学生进行探讨,弄清楚学生的内心想法,借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结论:对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切实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无疑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养,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做好榜样,另一方面,要认真探索出教材中囊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把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发展模式,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把握住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刻顾及学生复杂多变却又脆弱的心理状态,从各个角度入手开展教育,才能保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丹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9:0232-0232.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