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菲
广东连州连州中学 513400
摘要: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阅读需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审美鉴赏、阅读分析等能力,倡导学生“积极、自主、高效、探究”阅读[1]。在网络环境下山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与时俱进,善用网络技术搜集阅读资料,借助丰富的网络技术教学工具来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本文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探究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的用法,并提出体验式阅读、探究式阅读两种阅读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网络环境;山区学校;阅读模式
引言:
山区学校相对而言其教学资源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弥补这部分教学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和网络工具,来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为此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和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即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问题探究中发展阅读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体验式阅读教学加深学生理解
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感知、参与、理解”中加深阅读体验和理解,促使学生在主动体验中感知知识、内化知识[2]。而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于信息技术,即可在多媒体创设情境中来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与思考。多媒体技术作为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其因丰富的文、图、音、影等功能,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3],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并体会人物的酸甜苦辣,感知文本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即以统编版曹禺的《雷雨》为例展开论述。
在《雷雨》中,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搜集《雷雨》的电影,并将“周朴园与鲁侍萍尖锐对话”的那一幕剪辑下来。在正式播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搜集《雷雨》的创作背景、雷雨的人物资料等,并借助于这些资料在课前率先梳理好人物关系,构建人物关系图。随后教师播放剪辑的《雷雨》,在暗沉的天色下,雷雨欲来。在阴暗的房间里,周朴园正在和鲁侍萍对话。学生在凄凉又带着悲伤的音乐中感受着两位主人公的对手戏,在视觉、听觉被双重刺激的情况下,不由地被带入到视频中的人物中,领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当视频播放完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对比图片,即三十多年前鲁侍萍的照片与如今的照片对比,从两张图片对比中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清晰认知“旧时代被欺压的劳苦妇女的命运”。在多媒体工具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人物情感,了解人物故事,并在情感共鸣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认知,深层理解、感悟阅读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二、借助网络资源展开探究式阅读,发展学生阅读思维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山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引导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合作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总结归纳中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分析归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现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鲁迅的《祝福》为例展开论述。
1.网络资源观看发现问题。
在《祝福》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旧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剪辑《祝福》的影音视频,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深深同情祥林嫂的遭遇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此班上部分学生提出了观看视频后暂时无法解释的问题,如下:
学生1:“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2: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将主动权交于学生,在给班上学生分组后,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去分析探究问题。
2.自主理解,探究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后,即可以组为单位展开论述。学生先依据课本和所观看的《祝福》电影来猜测自己的想法,随后可与小组内部的其他人员展开思考探究,在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见解的过程中,确定组内学生的阅读理解看法。
如班上小组学生针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则提出了多个看法:
学生1:“我”是一个虚伪的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学生2:“我”是关心祥林嫂死亡的一个善良的人。
针对“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也提出了多个看法。
学生1:祥林嫂过于懦弱,她没有勇气离开。
学生2:当时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祥林嫂就算离开了也不会比现在好。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借助于网络技术去搜集资源佐证自己的想法观点。
3.搜集网络资源,解决问题。
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资源来了解情况。而学生在借助于网络技术搜集资源过程中,需要理清自己的问题、理顺头绪并筛选出适合自己观点的资源,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探究意识与善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均能得到较大提升。
学生筛选资源完毕后,对于“我是一个虚伪、伪善、害死祥林嫂的人”提出了以下看法,即:“我”认为“福兴楼的清炖鱼翅”物美价廉,只需要一元就能买到一盘;而祥林嫂一个月的工钱是五百文。这说明“我”是压迫祥林嫂的人之一。“我”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后并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祥林嫂渡过难关。“我”知道祥林嫂死亡后只有最开始“不安”,随后就“渐渐舒畅”,心情状态也变得“懒散”、“舒适”。学生认为“我”也是害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之一,但是“我”又确实关心过祥林嫂,也为祥林嫂的死亡不安,所以“我”是一个有良善之心的人。
对于“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学生们也借助于网络技术搜集筛选了较多资源,其中学生们从《祝福》的创作背景中了解到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祥林嫂只要还生活在当下,就一定会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当时的大环境如此。除此之外,学生们搜集资料中也表明祥林嫂先后做的一些事,比如捐门槛、相信地狱等等,能了解到祥林嫂的思想也是受到当时大环境的禁锢压迫,因此祥林嫂的性格才会如此。
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于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网络资源在影音视频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证明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探究意识都能得到较大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山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与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在深层理解中感悟人物情感与文章中心,以此丰富学生阅读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彤,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2]冯海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环境下农村初中课堂言语行为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鞠琳,高中生网络阅读现状及对策[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