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银
湖北省荆州市荊州开发区滩桥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将其融入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中。而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科目,自然也就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基于此,文章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使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有效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关键的教学目标,而在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里,文化的理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得到明显的增强,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教育作用,并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内化为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感,让他们升华起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完成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学目标。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将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渗透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就会在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实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语言魅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从而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奠定基础[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教学工具,而且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使得语文教学能够完成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与语文教学目标。详细地说,教师可以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找出教材中能够渗透传统文化的篇章文本,进行系统地规划设计,以古代文章为主,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行为,让学生在古代文本中感受语言和文化的魅力。例如,在《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传统道德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道德的积极影响。这篇文章来自于儒学大家孟子,他告诫世人应该保持善良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对当代的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主题,让学生受到优秀道德思想的熏陶。通过这样的渗透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教材中蕴涵的深厚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在主题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形式开始盛行起来,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主题教学成为了热点话题,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选取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元素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题,加强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以细致钻研语文课程内容,将零散的传统文化元素集中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建立联系,形成传统文化学习体系[2]。
例如,教师可以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梅岭三章》这两篇文本作为主题教学的素材,将“热爱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作为教学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真切呼唤,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主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主题教学中感受到文本之间的联系,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生发出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语文教学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三)在多样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单纯地说教式教学法融入传统文化思想,学生无法将其与具体的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导致这两个部分出现分裂的趋势。为了改变这个弊端,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优秀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在班级中营造一种传承优秀文化的风气,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体现在表演活动、演讲活动、朗读活动等多样的活动中,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本,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之后,组织学生将文本改编为剧本,并举办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唐雎不畏强暴和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并引导学生将唐雎的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爱国精神,从而完成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四)在现代技术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现代教学技术以其更加便利化、可视化和可听化等特点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将现代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先进的设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古代文章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以此来构建更加活跃的初中语文课堂[3]。例如,在《鱼我所欲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在互联网资源平台中搜集的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语文文字的朗读技巧,并获得审美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以一种贴近他们思维方式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虽然语文教材中已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传统道德思想,但是单纯地依靠教材知识,无法满足新时代初中生的文化需求,也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形式,以教材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知识海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不断发展自己的语文思维和道德素质,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例如,教师可以将《送东阳马生序》作为开展课外阅读的一个素材,以“虚心求教”和“勤奋刻苦”作为课外阅读的主题,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如《进学解》《师说》《范仲淹苦读》等等,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深化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是无数先人为当代人积累的宝贵财富,所以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科目,语文教学要勇于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不断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袭祥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6:227-228.
[2]徐敬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19,02:75.
[3]李华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44-46.
陈学银 ,男,汉族。湖北省荆州市荊州开发区滩桥初级中学教师,教龄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