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培
湖北省襄阳市实验中学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的方式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思考和研究。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为前提,进行分析与论证,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策略,希望能给予同行以借鉴。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化学教学
前言:笔者在长久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实验能力不必当初,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日益有所减少,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态度日渐形式化。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分析清楚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结症所在,对症下药,提高初中初中化学教学的授课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反思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操作实验,用其他方式代替
由于一些地区和学校资源匮乏,实验条件不足,会出现一些教师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来替代学生实验。要知道,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的自然学科,若是通过讲解的方式替代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本学科充分的学习和认识。
有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只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述,就试图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的感受,非常容易形成教学行为的偏差。想要学习好化学这一学科,学生必不可少的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才会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领悟到化学实验的严谨与科学。
(二)化学实验形式化,缺乏创新精神
通常,在化学实验之前,教师会对其操作过程进行详细讲解。但同时,如果过多的要求学生按照约定俗尘的相关规则去完成化学实验,那实验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按照步骤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铜,先通CO,后加热,反应完毕之后停止加热,冷却,停止通入CO。此时的实验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末端导管出产生蓝色火焰。
笔者认为,一味的按照实验规则,得出一成不变的结果,尽管在学术上是正确的操作。但若只是如此,化学实验的目的也将荡然无存。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步骤中穿插一些“错误”的步骤,打破常规,发现新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才是化学实验的目的所在。
(三)学生过于关注题目,欠缺化学实验精神
因为化学实验通常情况下总是按照固有的操作方式进行,以及在化学课程中的定向结论与公式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且在考试中大多都会原封不动的出现,从而导致了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只放在了死记硬背上面,使得学生失去了思维发散的思考方式。在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也常常更过于流程化,只是单纯的用手进行一番机械操作,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甚至有些学生都不在动手进行化学实验,认为实验过程与结果都不会改变,记住流程和结果拿到分数就算是学会了。当学习变成死记硬背之后,像化学实验这种课程,就会遇到学生对实验操作兴趣不足、不愿操作的问题,他们的心思只放在了分数上,而非思维的开拓。
二、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操作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身为化学教师,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明白操作化学实验对自身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且教师应该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寻得动手与思考的乐趣。
首先,在进行一些简易简单的化学实验时,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以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化学的魅力,这一点比理论讲解和多媒体演示都更有说服力。并且在实际演练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所提高。
一般情况下,在化学实验开始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材料与器材,仪器的形状,连接方法以及可能的使用方法等。例如: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一般只会注意到火星四射而忽视了瓶底所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又如: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两极所产生的气体是否为准确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比1,在实际的实验中,由于一小部分氧气会溶于水,电极氧化也会消耗氧气,所以氧气与氧气体积之比会大于2比1。又如:磷在空气中燃烧,既要引导学生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
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些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去认真观察,捕捉细微之处,还需要学生动手体验,试管的温度,气体的味道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可以通过简化实验器材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去,例如镁、铁、铝氢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些实验材料不便直接使用,但他们的方程式都有规律可循。
(二)鼓励大胆创新,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尚职业,社会在不断的大力发展,时代的变革往往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教师要做到解放课堂,即让学生自主进行试验,按照不变的规则尽管能够得到准确的试验结果,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例如: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教师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从物理学科中学到过水是否具有导电性?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呢?(2)在电解水实验开始后,两极分别有什么现象?(3)实验开始一会儿后两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是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其中前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够做出正确回答,在第四个问题中,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水是由那两种成分组成的?其中有没有氧气,怎么检测呢?此时学生就会精力集中的去思考。并且可以通过“正氧小”来帮助学生记住此实验。通过这种实验与层层设疑的模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
(三)进行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话常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的阶段,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很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苹果切开后放在空气中,苹果被切开的表面会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厨房中的小苏打与食醋接触会产生气泡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洗洁精能把油腻腻的盘子清洗干净呢?”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通过这些日常现象,将化学与日常生活所联系,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更有一探究竟的兴趣。
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例如学生在了解了“铁生锈”的条件和相关原理之后,可以设计和组织一个“如何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结合一些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供学生思考和参考。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铁生锈的原理,即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当铁暴露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水分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故而形成铁锈。也就是说,铁生锈需要两个必备条件,水和空气。
在学生的自主设计中,有些学生说将铁放在真空之中,想象力很丰富,但并不适用。还有的学生说只要将铁与空气和水隔离开来就好,再铁的表面覆盖一层保护盖。学生们积极的展开讨论与采用各种方法将铁与空气和水隔离开来。趣味性的实验与设计,都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以及开拓学生的自我思维。
结语:本文一再强调的重点在于:化学实验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机械操作,而是在于其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未知问题的探索能力,以及激发学生自发的学习能力。实验是化学的根基所在,也是化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并非一味的关注固有规则,更应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用发散的思维去开拓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素军.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J].学周刊:中旬.2016(009).
[2]米银科.初中化学实验管理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