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妍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教育课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扎实的学习。预习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初中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它与小学学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段;预习;培养
督促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做好预习,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预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关注英语等学科的预习,而忽略了数学的预习,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上课效率。因此,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养成上课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准备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
(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小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数学学习的内容,并结合以前的知识来增强对新知识的掌握,从而大致了解新课的背景。在准备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哪些知识相对简单,从而可以通过自学来学习;对于更难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就可以在听课时更加专注,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理解知识。当数学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时,学生就能够集中精力、更专心地听教师的讲解,以消除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可以通过认真的课前准备来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预习的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精心预习之后,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而且还体验了自学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预习。
二、课前准备的有效策略
(一)教授预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许多小学的中年级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因此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进行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数学课程可以分为概念课程、计算课程、操作课程等。不同的学习内容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预习。因此,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在课堂上逐步指导学生进行准备,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
1.预览数学概念课
数学概念是关键知识,因为数学概念是对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洁概括。概念非常抽象,许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很难做到精通数学概念。因此学生有必要在上课前加强准备。
2.预习数学计算课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并对计算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探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新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时,教师应要求做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以测试预习的效果。
3.预览数学操作课
学生只有经历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才能知道自己在学习数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中动手操作的内容越来越多。
(二)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清楚地了解课程内容和要求。
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准备方法之后,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带有问题和任务的课前准备,以充分发挥准备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预习程序,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和高效地进行预习。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听力习惯不理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作业需要用家庭作业单写成,以便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业要求。在准备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布置“轴对称图形”的预习作业时可以提出如下要求:1.阅读本书,然后完成以下问题。2.与父母交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3.自己动手切割一个轴对称图形。4.想一想曾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请写出这些图形的名字:____,____,____。通过这些预习作业的要求,学生不仅能对新课有基本的了解,为学习新的图形类别做好准备,还为课堂教学节省了一定时间,使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练习,并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三)准备充足的学习工具有利于学生在课上理解新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构非常必要。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明的一天”前,应该让学生准备表盘模型以进行课堂上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们探究全日制和半日制的特点之后,在此基础上,同一张桌子上的学生在表盘上拨时间(一个人拨表盘,一个人识别时间),通过这样的作业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全日制和半日制的理解,而且可以在脑海中建立全日制和半日制的模型,这些操作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及时检查评估学生的预习作业有利于学生自我提高
教师想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清楚把握课堂上的关注重点并让学生知道这不仅是一项作业,而且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
检查有随机抽查作业或者课上展示预习成果、课前测验等。如果不进行检查,学生就没有办法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习惯,因而没有动力坚持下去。检查完成后,可以通过口头赞美来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第二天上课前对预览作业的检查和评估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活动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五)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拜访学生家庭、考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是教师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师应及时补充家庭笔录,其中不仅包含学生的家庭作业要求,而且还包括课前作业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讲授在“平移和旋转”之前,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数学书籍并基本了解平移和旋转之后,与父母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并能举例说明。由于教科书中未定义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因此学生可以在预习后做出大致总结,然后通过与父母交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强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并方便家长检查学生预习效果。除了家庭作业单,教师还应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与家长就学生预习情况以及其他方面进行交流。通过家校联系,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这样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六)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预习功课的效果也存在差异。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非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所有的预习作业要求。能力弱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尽可能地挑战难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同龄人和父母沟通,谈论自己对难题的想法。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对待表现欠佳的学生时要保持诲人不倦的态度,让学生感到预习的乐趣而不是负担。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新课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能够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反馈、改正三循环,学生可以养成课前独立的学习习惯,可以自己安排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有利。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感悟[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12):15-18.
[2]张学仙.打有备之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J].素质教育,20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