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范红美
[导读]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涵盖四个方面:物理概念,科学思维,实验研究
        范红美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摘要: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涵盖四个方面:物理概念,科学思维,实验研究,科学方法和责任感。对基础中学物理素养的研究和实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提高认识,做好研究和解释工作。提高学生基本的中学物理素养,并努力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在如何发展学生的基本物理素养方面做得更好。
        关键词:基本素养;高中物理;训练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中新标准的不断实施,教师教育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概念将教师教育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视为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现代教育概念假定教师所教的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应当让学生所学的是如何进行思考。
        一、高中物理基础素养的内容和重要性
        通过对组织物理教学活动的分析,发现基本物理素养主要体现在物理思维方式上,即教师应结合物理学习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适当地发展学生的理解,识别,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物理研究的动力。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加强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根据有关物理的知识,根据特定的物理思维体系分析生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应用物理知识可确保学生可以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基于基本素养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上发布问题,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问卷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提问和思考,然后使学生开始积极深入的学习和探索,逐步塑造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从过去教学趋势的单方面变化入手,并强调和课堂中问题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对物理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彻底而深入的研究,以理解主要科目,难点和核心科目,并据此设计课堂问题,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有效的思考,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实现思考研究潜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电势差”时,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势差的概念,并提高学生根据课程进行总结的能力。针对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一次调查。首先,教师用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话题,例如可能的区别是什么?电位差与电位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问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作者随后解释了公式和概念,并再次提出了问题。例如,电势差可以为正或负,因此电势差的正值和负值表示什么意思?静电力和电位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提问,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并加以利用。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高中物理课根据基本的素养概念进行讲授。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和其他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教学工具来简化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对物理教室的兴趣。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到,有很多教师根据PPT课程计划来只是单纯的讲解教科书中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创建的教室环境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因此,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概念的有趣的高中物理课堂设计,并动员学生主动参与物理课堂的能力,教师可以使用讲故事和游戏等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在物理知识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重力法则》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牛顿和苹果的故事,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显示教学内容来增加课堂乐趣。由于高中生对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很熟悉,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讲故事,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参与引力研究的学习。不难看出,在中学物理课上,基础知识是高中生物理训练的基础,除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外,教师还应采取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参加物理课堂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通过互动学习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物理教学,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在交互式交流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物理技能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将逐渐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效能。
        例如,通过讲授“重力势能”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动态过山车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分析与小组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进行比较。列出了现象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分析“为什么滚动得更快?”,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这可以形成小组思维。从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是更加开放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适当发展,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发展。
        (四)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发展物理学的基本素养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标准是学生是否可以使用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自觉利用物理问题来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一般来说,物理问题可能会在教室中发生,也可能是生活和生产现象造成的。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发展一种良好的科学方法和对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建立必要的基本素养。
        例如,在解释“磁感应强度”课程的内容以鼓励学生识别相关概念时,教师应基于这些问题创建了一个教学环境,并提出了以下关键问题:(1)磁场是物理学的方向吗?(2)是否可以通过“磁极N极”检查磁场强度?磁场会影响铁磁材料?另外,磁场还能反射其他哪些物体?(3)哪些因素与电源线的力量有关?接通电线的力会受到磁场强度的影响吗?磁感应强度应如何表达?几个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但是有一些指导。在问题(1)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小型磁针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获得通过实验观察和自我阅读来解决问题的方法(1)和(2)的知识。然后,学生根据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通过使用这种集思广益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本章的基本知识。
        (五)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物理学是一门专注于实际操作的自然科学课程。实验是所有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严格的科学方法和核心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更加注重实验教学,并根据理论知识内容组织开展各种验证性和探索性物理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过程,体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知识理解的效率并发展良好的物理素养。
        例如,在教授“研究技能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时,本课程部分的内容包括几个实验,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活动。课后,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学习有关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熟悉该课程的内容。然后,作者正式开始实验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手工探索课程内容,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这样,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
        结论:简而言之,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必要发展学生的基本物理素养,并相应地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培养品德、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之下,逐步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忠海.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J].文理导航,2017(29):33-33.
        [2]余华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1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