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阆中市滕王阁小学校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那么,语文课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呢?下面,笔者将从还主动权,让学生思考有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有平台;动静相宜,让学生思考有深度;引向深入,让学生思考有方法等方面出发,浅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有所思。
关键词:学生;语文课堂;学有所思
最近深入课堂听语文课,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个问题比较有共性:语文课中缺乏学生的思考。听到教师满堂的讲解,听到学生简略的回答,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让内心升出一种危机感。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一、还主动权,让学生思考有机会。
学生不会思考,综观时下课堂主要还是因为教师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教师牢牢地将教学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于课文,学生怎么读,什么时候读,读出什么等等都被教师操控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指令还来不及,怎么会有自己思考的时间的机会呢?
要改变这些现状,我认为教师应首先认识到学会思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思维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阅读生活与人生发展。面对着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学生以后怎么提取、整合、创造,这些都需要语文思维能力的直接参与。其次,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理解。童年生活就是一笔丰富的经历与体验,对于任何文本,学生都会从自己的经验世界出发作出自我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不适合成人世界,但那些都是合理的。阅读成长不能是一种用成人理解问题的模式与思考方式来替代学生理解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思考,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有平台。
现今的课堂似乎太过“热闹”,闹得学生只顾了自己开怀大笑,闹得学生忘记了体悟语言文字,闹得学生以为这样就是在上语文课。但是语文课所追求的愉悦绝不是简单、表面的快乐,而是深悟之后的灵光闪现。
创设让学生思考的情境,首要的一点就是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很多老师为了让教学程序能够顺畅地完成,所创设的问题偏简单、零散。什么才是有质量的问题情境?我认为,能够不断向文本深处浸润,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才能算得上有质量的问题情境。
教师还应该创设一种静思默想的情境来促进学生思考。对于刚抛出的问题,不要争着就让学生回答,而应让学生整体思考几分钟,让思考有所得的学生可以再深入一些,让还没有思考的学生赶快进入思考状态;对于正在解决的问题,不要以为一个学生回答到了问题就解决了,而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回答,以便于了解所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掌握情况;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对答案进一步整理,甚至可以再引发出新的问题来。语文课堂的静思默想是一种教学境界,学生只有在静思默想时才会步入文本意蕴的丛林,才会让文字的馨香浸润到自己的血液中,才会有学过语文的气质与内涵。
三、动静相宜,让学生思考有深度
我们经常说:课堂需要安静,才能生长智慧,才能让学生作有深度的思考。但在实际的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那些激情四射、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课,往往令人叫绝,也最能吸引听课者的注意力。
而那些安静的,慢慢推进的课,却很难得到有些老师的认同。课堂的“节奏感”,不只是快与慢的节奏,而是不同教学活动、教学行为的穿梭转换产生的节奏。如果只是说、说、说,或者只是读、读、读,或者只是写、写、写,或者只是想、想、想,都不是理想的节奏。如果能够在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穿梭、转换或者切换,课堂的节奏感就明显了,学生就不会一直处在要么喧哗闹腾,要么静默不言等极端情境之中。这个切换、穿梭,可能就是一种“动静相宜”的状态。只有在动静相宜、疏密有致中,学生才能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肤浅的一问一答。
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学生保持专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前我校正在培养学生专注的品格,让学生专注听课、专注做作业,学生在做任何事时,都能专注,就一定会有突出的收获。当遇到问题,首先是让学生沉下心来,想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背后到底是哪方面的疏漏和缺失造成的。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后,再与同学探讨相关的情况,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你的思路和他们的思路有什么不同,你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只要持续的刻意练习,我们便可以形成自己清晰的思路和见解。
四、引向深入,让学生思考有方法
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能使思考事半功倍。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方法能促进思考方法的形成。在课堂上,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之时,他们是会主动进行思考的,但是,他们的思考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有些甚至是散乱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必要的点拨与训练,使他们的思考更得法,更有条理,更有品质,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文本理解的深处,步入欣然会意的胜境。
在听一位名师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采用的是问题导读的方法,在带领学生质疑文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进行了必要而有效的指导。在鼓励学生提问的时候,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是这样引领的,“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作者是按哪些地点变化来描写西沙群岛的?在解决问题的初期,她没有急于让学生将所提出的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判断,从而整理、归纳出三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提炼归类的思考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又引导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使问题的答案完整而有条理,全面而深刻。学生又学会了一种推敲文本细节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正因为该教师不仅给予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同时教给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学生的思考才会不断地向更深的维度挺进,课堂上也就精彩连连。
要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方法上的引领与训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时还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有一个警敏的心,能够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学生在什么地方是因为思维方法不对遭遇了学习的困境,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真正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陈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8,000(009):198.
【2】龚雪.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语文素养[J].语文学刊,2015,000(02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