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光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淡村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一线体育教师更加重视体育学科的教学,在初中教育阶段,体育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有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缓解平时学习的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改变过去不重视体育学科的观念,要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促使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本文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析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方法 策略探究
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促使各学科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效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思想彰显中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针对体育教学现状问题,针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信息助力突破重点难点;合作竞赛培育体育精神和因材施教关注全体进步等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实现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在各个学习阶段与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备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玩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意识到班级学生天性爱玩乐的学生特点,除了引导学生将体育活动当作游戏外,教师还可以在积极备课的环节中设计游戏环节,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组织团队性的游戏,通过给学生设置情境和障碍物,将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小组,设置好关卡让学生进行协作闯关,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课程学习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信息助力突破重点难点
当前的教育改革阶段中,信息化教学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采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够给体育课堂增添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无法理解的动作更直观形象的讲解,能够规范学生错误的动作,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优化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比如,在学习足球运动“颠球”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能够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出大腿正面颠球,然后根据直观清晰的视频和图片动作对其方法、原理和功效等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形成一个初步地认识,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互相监督观看,学生在感受动作重难点的同时旁观者可以指出其中的细节内容,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最终练习的成果能够进行纠正,然后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通过手机或其他形式录制相关动作录像,让学生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最终学习好规范的颠球动作。
三、合作竞赛培育体育精神
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学科教学除了要进行体育项目和技能教学,教师更重要的是培育初中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和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专注体育学科的竞争特征,要能够积极组织开展相应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锤炼自我内心,能够增强自我体育竞争能力,促使学生的心理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以此有效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综合素质。
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时刻给学生输入体育竞争核心思想,在田径体育项目优化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规范相关的考核制度,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竞争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提升初中学生的心理素养,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缓和,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体育中的竞技精神和合作精神,实现教学有效性。
四、因材施教关注全体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先天身体素质各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要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在课堂中融入分层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在“接力”的教学训练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能够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甚至个性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如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让他们得到充分锻炼,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则要侧重关注他们的基础性训练,让学生能够在素质提升中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进步,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体育训练强度中获得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体验。
综上所述,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基于素质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要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模式的优化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强.关于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0):92-93.
[2]刘正茂.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1(13):62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