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徽文化,构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刘春萍
[导读] 构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来合理落地实施,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主要方面。
        刘春萍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二中 安徽省 黄山市 245000
        
        摘要:构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来合理落地实施,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主要方面。本文以徽州地区为例,简要探讨了构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三条基本途径,即引导学生探索当地主要自然景观成因;引导学生探索当地主要人文景观成因;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徽文化;教学心得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校本课程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就高中地理而言,即基本关键在于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来合理落地实施,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主要方面。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徽州地区为例,来简要谈谈如何在具体教学中通过挖掘和渗透“徽文化”来落实校本课程理念,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一、引导学生探索当地主要自然景观成因
        就地理学科而言,当地自然景观的成因是构建校本课程的重要方面之一。探索自然景观的成因无疑需要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基础,并且也需要一定的学科素养,通常来说需要教师给予合理的引导。一般课给出相应的材料,突出当地典型自然景观的特点,特别是多角度地呈现自然景观的真实图片,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讨论,必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指点,比如应该用到哪些知识等等。就我们徽州地区而言,典型的自然景观是很多的,如江南胜景齐云山、胜水太平湖,特别是所谓黄山“四绝”,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笔者的引导下,师生一起总了其地理上的成因如下:
        奇松: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部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树树冠扁平。怪石:地下花岗岩在地壳变动过程中露出地表,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 云海: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汽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温泉: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球内能)。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的温泉。


        二、引导学生探索当地主要人文景观成因
        除了自然景观的成因之外,人文景观无疑也是构建地理校本课程的基本载体,如果说自然景观的成因往往还相对简单一些,则对于学生而言探索人文景观的成因则就具有较大挑战性,这往往要求学生能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相关知识,换言之,这对于其学科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也就更应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相应的指点。就徽州地区而言,徽州古民居、徽商等是相当有名的人文景观。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可以采取抛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思维起点,即徽州地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地少,如绩溪县全境山地丘陵占比可达92%,适宜规模居住和耕种的盆地仅有8%”,让学生由此来展开思考,以从地理角度探寻本地古民居形成的内在原因,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山间盆地显得越发拥挤,曾经流行于中原的合院式建筑,因占地太多、密度太低,在人多地狭的古徽州实在过于奢侈,人们亟待寻找一种新的居住方式。于是,在北方移民和土著山越的融合中,一种独特的“天井式楼居”建筑,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诞生了,这便是所谓徽派建筑。”
        三、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地理本身实际上亦是一种特色文化,由此角度而言,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构建还应注重适当地展现当地基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著名历史文化。例如“徽文化”本身即相当著名,作为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自北宋后期起,徽文化即已大致成型,并全面发展开来,至明清则达到鼎盛,在目前仍为十分突出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随着电脑普及、互联网开通,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圈、文化圈。西方文化不断侵蚀和占领中国市场,一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不仅在文化趣味上追求西方那一套,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中西混杂、网络用语同日常用语混杂。在这种时候,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显得重要。而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当前大力提倡政治上的“德治”、经营中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弘扬其精华,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能“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如上所述,本文以徽州地区为例,简要探讨了构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三条基本途径,分别为引导学生探索当地主要自然景观成因;引导学生探索当地主要人文景观成因;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将愈益显示其价值,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其落实之道。本文个人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J]. 速读(下旬), 2019, 000(009):110.
        [2]沈新荣.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J]. 教学与管理, 2015(19):35-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