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磊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 830002
摘要:在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是初中学习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学习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创新想象以及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即将面临中考,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对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和数学评价进行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本文就对初三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三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方式
反思能力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其中一种,反思学习能够让学生主动回忆、自主学习,通过解决问题的引导方向,来进行数学探究、提高数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更深层的学习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但是,在当前,应试理念的影响依旧广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对其反思能力的关注度较少。这也会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也就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初中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很关键。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前预习是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的预习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哪里是重难点?这样的预习没有目的性,学生只是对新知识大致浏览,思考强度低,更不要提高预习效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可以在预习方法上入手。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例如,在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具有反思性质的题目,用微课的形式给到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预习、反思的内容。首先,在了解新知识的时候,要熟知其中的数学内容,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要及时标出,方便课堂进行思考。其次,要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怎样学习?新旧知识点之间有没有联系等。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将相关的预习方式,整合成微课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如,问题:之前学过哪些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样的?相关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样的?当然,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学生不能全部解答。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上了解和掌握。或者,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二次函数?你从二次函数的图像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从启示中学习到了什么?最后,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要及时开展预习的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方便后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通过课前预习,既让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还能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反思兴趣
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反思的主要动力。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所使用的方式过于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反思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不到提高。而情境创设是在教学中,通过运用生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兴趣、积极思考、记忆知识的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相比较枯燥的学习环境来说,情境创设更生动,学生可以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还能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就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先为学生展示2x+1,x2,5,y,3x-1这几个代数式,并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同学们,在这几个代数式中,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两个,用等号相连,组成新的方程式。然后,想一想,自己组成的方程式,是不是自己的学过的?是什么方程式?”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当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继续引导:“之前我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两种方程式的解题思路。
”教师帮助学生画出知识框架图后,引导学生:“经过画图总结后,你能说说你现在的思路和之前的思路有什么变化吗?有什么启发?”这个时候,学生经过反思,能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运用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回忆、巩固了旧知识,还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效发展学生的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评价总结,养成良好反思习惯
在各阶段的课堂、作业学习中,评价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需要教师给出相对应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从而积极探究其中的原理,实现有效改正。另外,教师还要用鼓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形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圆的有关性质”这部分数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整理的数学内容,用口述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学生,教师再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回答的比较全面,教师要积极表扬,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当学生回答的有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之处,帮助学生妥善解决。只有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中,学习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在为学生评价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四、数学日记,敦促学生课后反思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不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将知识全部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复习、巩固、反思和记忆,从而真正将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而数学日记就是一种反思性质的巩固方式,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结构框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后的反思。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日记,通过课后练习,敦促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例如,在数学日记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感受,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中,帮助学生做到强化记忆。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练习。如,教师举出“x2=0,3x2-9=0,2x2+3x=0,2x2-3x+4x=0”这些例子,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困难的练习。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把自己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帮助自己快速完成解题。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后任务的布置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这样的方式,既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乐于接受和自愿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进行数学日记的反思中,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数学习惯等,这些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引导和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反思能力的培养为方向,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课前预习、情境创设、评价总结以及数学日记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反思能力。并且在不断的学习中,还能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04):17-21.
[2]孙奕.初中生反思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李国栋.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