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的高低便成为各学科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活动,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思维;兴趣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同时,高中生的思维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不断转化,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活动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数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做好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但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以“注入式”的教育思想为主,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的过程,这样便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此,本文笔者便以高中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展开分析。
一、完善备课过程,全面掌握学情
备课是一节好课的开始,也是教师全面掌握学情的基本途径。而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研究教材内容,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这样容易使得课堂中的教与学产生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这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实际备课中,教师应完善备课过程,并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三个方面将其优化,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以“集合的概念”为例,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从几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首先从教材内容分析,本章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使他们学会运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其次,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结构分析,能够得到:集合这一章节的学习是学生由初中向高中阶段的过渡,但相比较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它具有更强的抽象性,这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但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能够完成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等过程完成知识的构建,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
二、设计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便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首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其次,结合学生的原有数学认知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这样既能够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自主,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唤醒他们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并且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以“函数的概念及表示”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学会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课堂问题,并以“炮弹发射、臭氧空洞面积变化、恩格尔系数”为主题呈现题目,并揭示问题,即: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从具体转化为抽象。可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设计课堂问题,既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还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此外,以问题为出发点,还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开展的驱动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产生学习的枯燥感。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积极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还能够使他们从具体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以“指数函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并使他们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笔者首先结合实例创设情境,并提出:“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依次分裂下去,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细胞数量个数y与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便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伴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便主动参与到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并根据对应关系列出y与x之间的关系,以此使他们总结、归纳出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可见,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构建,既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积极,还进一步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认知,以此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引入生活实例,强化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生活中。高中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将相联系的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这样既能够建立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以生活问题为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应用意识。其次,这种“有效用”的学习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为例,为了使学生学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笔者首先引入生活实例,如:A听过京剧,B能体会到京剧的美;A认识26个字母,B能看懂英文,这些实例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的,这样既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还能够通过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揭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等数学概念。通过对以上生活实例的分析,既使得学生掌握了有关的逻辑知识,保证了推理的合理性以及论证的严密性,还使得学生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学习变得更加深刻,以此使他们积累了更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逻辑体验,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树立评价机制,增强学习自信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逐渐转变评价的方向,并且由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来,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还能够通过合理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以“基本不等式”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入研究“两个不等式的证明与区别”,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之积的2倍不等式证明”等相关学习活动。在证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完成知识的构建。此外,笔者及时巡视指导,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作出及时引导、鼓励。最后由全班交流、讨论,此外,笔者对于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作出客观、合理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既能够使每个学生建立起探究新知识的自信心,还能够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便需要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而言,首先应将“学生为主”的教育观落实到课堂中,其次,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经验以及生活经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需要出示有关的问题,并提供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自主,从而使他们真正完成数学新知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靳春卿.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5(31):81-81.
[2]张艳.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