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喀什市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焦素莉
[导读]

焦素莉   喀什市委党校  844000
【摘要】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喀什市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引导广大农民讲文明、树新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05-0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一个乡村来说,文化是深植人心的道德修养与情感寄托,是衡量乡村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
        一、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辖14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7.59万人,农户数6.89万户,劳动力13.55万人。喀什市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引导广大农民讲文明、树新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最高境界。
        (一)弘扬中华文化
        1、抓好周一升国旗“三结合”活动。每个村(社区)严格落实周一升国旗制度,做到全员参加、全面覆盖,规范升国旗仪式、宣讲内容,用好《喀什地区农牧民面对面宣讲材料》,强化群众对国旗、国歌、我是中国公民及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的认识,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各学段教育。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等活动进校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3、抓好群众性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坚持文体活动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各村(社区)发挥民间文化能人的作用,组织群众开展广场舞、时装秀、才艺表演、大合唱、体育比赛等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坚持文体活动与健身锻炼相结合,鼓励争先创优。坚持文体活动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二)强化国语教育
        1、加强学生国语教育。抓好学前国语教育,发挥好学前教育管理中心的作用,推进分片区的学区管理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班,提升幼儿学习国语的兴趣,实现学前幼儿国语口语人人过关。抓好中小学国语教育,推广全市各中小学国语教学,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实施分层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确保中小学生熟练使用国语沟通交流。抓好职业学校国语教育,优化资源配置,补充“双语双师”型教师,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教学,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加强农民国语教育。每个村一所夜校,按照喀什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夜校管理实施意见》《农民夜校国语培训三年规划》《农民夜校国语培训计划》等文件,推进夜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依托访惠聚工作队、扶贫第一书记、扶贫助理以及返乡大学生等力量,根据村民年龄和国语水平,举办初级、中级、高级国语培训班,多方保障培训阵地,分层次地开展农民国语培训。经过夜校培训后,学员国语水平有明显提升,大多数学员能够用国语进行自我介绍和简单对话交流,有30%的学员能够熟练运用国语交流,已基本形成人人学国语、人人用国语的浓厚氛围。
        (三)深化“三新”活动
        1、倡导新风尚。持续面向广大农民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三个白皮书”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教育群众崇尚科学文明,守法遵法,扶正去邪,正本清源,自觉抵制极端思想,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持建、管、用并重,推进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文化站室配套设施,管好用好乡村文化站(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坚持以村为单位,群众为主体,组织开展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树立新气象。用好周一升国旗“三结合”、农民夜校、干部住户等时机,紧紧围绕“三个白皮书”进行宣讲,科学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应到哪里去?”的问题,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组织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活动。


引导群众从晨起刷牙、晚上洗脚、勤洗澡、使用现代家具等入手,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持续深入推进庭院改造、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以打造良好家风和提升农民素质,影响带动文明乡风、民风,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带来的变化,使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的自觉要求。
        3、建立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的服务管理,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扎实开展“文明乡村”平安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用村规民约约束自身行为,坚持扫黑除恶,净化群众的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二、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文化待提升,传统文化受冷落
        首先,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废弃的现象,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缺乏吸引力。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成为摆设。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曲高和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渠道之一的“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又不对群众“口味”,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因经费、人才短缺等原因而“千呼万唤难出来”。再次,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在我区农村失去传承土壤,因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有的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助力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任重道远
        生态人居环境、村民卫生习惯都有待改善。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加上部分村民习惯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柴草,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依然很突出,陈规陋习难以根除。
        三、对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喀什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科学决策
        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二)总览全局,统筹谋划
        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农村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社区)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乡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三)把握重点,着力推进
        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打造成周边县的排头兵。
        作者:焦素莉,单位:喀什市委党校,职务职称:高级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