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振辉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逐步运用于数学课堂上。传统教学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无聊,数字实际形象不直观,学生也不易理解。而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不仅能直观地给学生数学问题的实际模型,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性格。下面笔者将从传统数学课堂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入手,探究利用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教学;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的课程教导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利用视频、影像、以及建立实际模型的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由于如今数学学科在初中的教学方法多数是理解性教学,但初中学生存在接受能力差,数学思维薄弱的问题,造成老师没少讲,学生没少听,但成绩没起色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积极的探索学习数学知识,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化虚为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新课教学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在新课学习前,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并且教师在进行课前知识引入时必须清楚且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创造数学问题发生的情景,来引导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电脑创建数学模型。来引入正负数的定义。比如把0模拟成地平面,在0以上的数字可以模拟成不同高度的小山,0以下的数字模拟成不同深度的山谷,这样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正负数与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引入数轴,清楚地做出定义:“在几何意义上,正数的几何意义为数轴上原点0右边的数,负数的几何意义为在数轴上原点0的左侧。而0为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通过建立这种简单的模型,有利于学生建立对正负数的概念,也能清晰地比较正负数的大小。清晰直观的表现数字,是信息技术相比较传统教学的优势所在。
二、数字和信息图象结合,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函数是一个重点且不易掌握的知识点。由于函数的特殊性,对于初中刚接触的学生们来说,函数中数字运算复杂,计算量偏大,并且图形比较复杂。
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对函数具有辨别能力,掌握函数解析式以及性质特征,这些都需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函数图象的探究当中。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由于学生并没有函数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一条最简单的“y=kx”直线,教师添加实际的例子,如要给一个学生奖励3支铅笔,两个学生奖励6支铅笔,将学生人数作为横坐标,铅笔数作为纵坐标,通过探索点的轨迹,用描点连线的直线与y=kx,找出实际意义和函数y=kx对应的关系,例如上述中的k=3。进而引出定义:“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叫做一次函数。”同时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上可以自由地放缩线段的长度,也可以通过希沃白板,让学生输入公式便能给出函数图象。让学生自己去画感兴趣的函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其他函数认识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旁边排疑解惑,解答函数图象中难懂的知识点。无论运用哪种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老师自己讲,学生一直听更有优势。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拥有海量的资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而海量的教学资源中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并且教学课程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不仅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表面积”计算时,老师可以用希沃白板所带的学科工具,生动形象的展示出立体几何的各类展开图,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观察几何图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正方体的面积计算,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是问题,但带入有趣的实际案例,比如说一个正方体的盒子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可以围成,同时让学生思考正六棱体或者梯台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教学资源中筛选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理解的几何体,最后归纳每个立体几何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体不同的几何的实体模型,给学生呈现最直观、最有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立体几何公式的由来,字符所代表的意义。这些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本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将简单数学问题融入生活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探索新视界、求知欲极强的青春时期,用信息技术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养成热爱数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是数学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田雷燕.谈初中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34.
[2]贾玉玲.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