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桥梁与启智作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曾鹏华
[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等技术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曾鹏华
        惠安县紫山中心小学     福建 惠安  362102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等技术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应看到,在享受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便利时,无形中也削弱了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合适的学具,发挥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桥梁与启智作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学具;思维;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 而具体性是儿童思维的一大特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具的桥梁和启智作用,把外在的知识和内在的思维连通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有利于数学基本思想的确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选取典型恰当的学具是前提
教师选择学具时,要根据需要整合教材,联系学生生活,选取学生熟悉
的、感兴趣的以及和教学内容融合度高的学具,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益。如:学习植树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带来适当大小的橡皮泥和小棒,通过插小棒的方式模仿植树,探究沿直线植树和环形植树中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直观地呈现植树的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建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关系的模型。又如“一条隧道长5850米,如果一列长 150米的动车,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共用了2分钟。这列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拿了自己带来的小火柴盒,用火柴盒的内壳当作车身,外壳当作隧道,进行抽拉,模拟动车通过隧道的情境,终于悟出了:隧道长度+动车长度=火车2分钟的行程。
        以上两个案例选取的学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获取的材料,而且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具操作有效落实,选对学具是前提,选取的学具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水平,和所学知识点的契合度要高,能够激发学生操作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做到典型恰当。最好不要选取那些功能比较多、颜色过于鲜艳、比较复杂的学具,势必会干扰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操作。
        二、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投入是保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具操作是一种学习辅助手段,起一种桥梁的连通作用,目的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认知。它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分析等外在与内在活动为一体。故教学时,老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根据需要采用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能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投入到学具操作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这是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桥梁与启智作用的重要保证。
        三、有效的“物化”活动是关键
        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操作目的,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物化”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构的材料。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指导语,引导学生有序的操作,同时必须注意操作要适时、适量、适度,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有助于学生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23-7时,主要学习的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懂得从个位减起,但由于个位不够减,学生尚没学过,感到困难。这时,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突破难点。首先明确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道理和计算方法。教师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指导学生操作,才不会使操作流于形式。其次操作材料须有结构。先让学生摆2捆(每捆10根)又3根小棒,2捆摆在桌面左边,3根摆在桌面右边。再让学生想该怎样减,即从单根的3根里拿去7根不够拿,怎么办? 这样借助实物材料,使其和算式相对应,便于学生操作和思维。还有操作的过程要有序。第一步,单根的不够拿要拆开一捆与3根合并在一起。第二步,由13根小棒里拿去7根,剩下6根。第三步,把6根和另一捆合并起来, 就是16根小棒。接着师生共同列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共同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这就是有效的“物化”活动。
    四、学具操作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是重点
        学具一般是静态的,多媒体可以是动态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辅助手段,各有千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架设知识与思维的联系点,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如能将多媒体和学具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分清主次,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方法多样的操作活动,以及一些需要“切割、分解、拼补”等复杂的操作活动,学具是短板,而多媒体则很有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挖掘思维点,初步感知知识。然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再现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建构认知。如: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尝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评价交流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变”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在对多种方法的演示过程中,不仅拓宽学生思路,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学生对“转化”思想也有更深的认识。
    
    五、借助学具操作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核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借助学具在操作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老师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剪刀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再剪掉三个角,这样再把三个角拼接在一起时会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那么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样的,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会以此类推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在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在剪拼的操作中还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和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六、结语
        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基本思想的渗透和思维的发展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研读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有效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实践、探究、体验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富有意义,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映晨.自主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34):59-60.
[2]张水顺.合理利用学具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5):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