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张建华
[导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张建华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城关小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616550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期,这时如果我们教师若能基于小学生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定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学生思维能力一旦得到较好的锻炼,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
        小学阶段是启蒙小学生数学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往往会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挂上钩,教师作为小学生数学启蒙的主导,还应该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践行这些方面的同时,逐渐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着自己思考问题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应该摒弃陈旧腐朽的老观念,运用科学可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数学教学智慧化,致力于发展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思维就是对问题应采取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来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数学观点、数学知识来理解、掌握和运用问题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其思维比较活跃,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而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若能有效结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来进行讲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每一学科的学习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相应的也就得运用不同的思维来学习,这样学习效率才会得到保证。创新思维能力就是适应数学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2.1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观察,总结出每名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对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的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方面的接触来综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问题引入: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一个风筝5.5块钱,买3个需要花多少钱?教师先通过问题活跃课堂,随后让同学们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计算出结果。有的同学擅长计算,用直接相乘的方法;有的同学擅长逻辑,用3个数字相加的方法。在面对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要给予同学们正面的鼓励和回应,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2.2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开拓创新思维。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如几何图形的教学可利用多媒体从实物中剥离,计算的教学亦可与应用的教学紧密结合等,以使学生视野开阔,也使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要创新数学,更要去创新生活。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我们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有效的情境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化繁为简,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就目前来看,我们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它不仅能够直观给学生呈现所学,而且形式是多样化的,能够把抽象的文字表述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有利于实现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还能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拓展和延伸。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教育手段的神奇。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为切入点给学生创设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到非常的亲切,也会因为有类似的经历而喜欢参与其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情境和学生现实经历的联系性,要努力营造一条主线,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把若干个问题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凸显出其价值所在。
        例如,小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非常熟悉,也能掌握其相关的数学知识,但面对正方体和立方体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为了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种形体概念,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折、裁、剪……看似“乱哄哄”的桌面和场景,其实学生的收获非常大,他们组建了他们心中各式各样的立体图形。有的学生还能巧妙地将长方体瞬间变成了正方体。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这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有效的,远远胜过教师单纯讲解的好多倍。
        2.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发现,有质疑,有思考。学贵在疑,学生只有在产生“疑”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入思考的状态,尤其是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一定要实施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否则一味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机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主动发问,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产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自己的疑问讲出来。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自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与同学交流,善于发现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蓄势。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几个图形吗?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特点吗?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就被教师带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问题,如三角形具有不易稳定的特点,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同学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3结束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而且,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新点,高效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2).
        [2]洪鑫楠.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3):198-198.
        [3]唐亮.构建思维飞舞的平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华夏教师,2018,No.095(1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