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华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教师在日复一日地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教材理解、教学方式的相对固化倾向,导致部分数学课堂中出现了教学组织方法、学习材料呈现、学习方式等“一成不变”的现象,有必要进行“课堂变换”,通过变换组织方法、变换学习主体、变换学习方式、变换思维空间等策略,促进数学理解,推动数学深度学习,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课堂变换 深度学习 高效课堂
一、数学课堂“一成不变”现象的观察
数学教师在日复一日地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教材理解、教学方式的相对固化倾向,导致部分数学课堂中出现了“一成不变”的现象,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
1.不变的“情境主角”
听过一位老师的数学课,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有两位新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想知道是谁吗?”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接着说:“它就是喜羊羊和美羊羊。”令人意外的是,学生顿时失去了兴趣,情绪也不是那么高涨了。后来的学习也比较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例题,再次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总结。
课后访谈了学生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师每节课都会引入喜羊羊和美羊羊,“新”朋友早就不新了。更重要的是,教者把“创设情境”简单化,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一成不变,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深度探究。
2.不变的“课堂程序”
一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以及“9的乘法口诀”,都是从情境出发,先是找出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然后列出对应的乘法算式,接着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再然后寻找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记忆口诀,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学习过程比较顺畅,学生问题回答比较流利,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大家抢着回答问题。
但在顺利教学的背后,我们发现,本单元教师的课堂程序一成不变,学生在“2-6的乘法口诀”学习的经验,未能充分迁移应用到后续的学习之中,缺乏儿童思维的深度参与。
3.不变的“模仿训练”
在教学归总问题时,课堂教学很顺利,但在课后作业中,有一道简单的题目却有很多同学做错了,“妈妈带的钱可以买6千克梨或者8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12元,每千克梨多少元?”一些同学算成了6×12÷8=(元)。
反思教学过程,发现练习设计基本都是这样的常见模型,“妈妈买了8千克苹果,每千克12元,如果用这些钱买梨,正好可以买6千克,每千克梨多少元?”从表面看,上述问题的区别只是叙述顺序的调整,从数学本质看,其实是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深度的变化。原先学生不需要选择和整理信息,问题叙述方式与数学书中的习题一样,学生只要顺着题目本身,就可以得出解答。课后作业中学生必须首先要整理条件和问题,把“8千克苹果”和“每千克苹果12元”联系起来,然后才能正确得出总价,进而顺利解决问题。
二、“课堂变换”的内涵解读
1.概念解读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
课堂变换是指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材料呈现、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改变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现象,关注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学习的深度参与,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价值意义
课堂变换,可以让数学学习环境从单调走向丰富,有利于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让数学学习过程从呈现结论走向充分体验,从肤浅走向深刻,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深度学习;可以让数学学习方式从教的角度走向学的角度,有利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实施教学。
三、“课堂变换”的实践策略
1.变换组织方法,优化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变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很多第一次接触学生或是借班上公开课的老师,往往在课前会安排一次或幽默风趣,或亲和随意的谈话环节,由此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消除陌生感,教师很快与学生融为一体。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也可以设计与众不同的见面环节。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早上可以约班级学生在操场见面,让学生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坐在草坪上一起找找东南西北,一起找找操场的东南西北分别有哪些建筑。游戏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方位,其乐无穷。如在教学低年级“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时,老师进入教室就可以跟孩子轻松聊天,“你猜老师有几岁?”,随后老师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引导学生猜老师年龄,同样也让学生会使用这些词语让老师猜学学生家庭成员的年龄。在互猜年龄中激发了兴趣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再比如指名回答,通常是教师指名,我们也可以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如教学“可能性”这节课的时,假设班级人数是40人的,可以制作一个转盘,转盘上分40等份,每一份对应一名学生的学号,转动转盘,指针指向哪位学生的学号,就请哪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此设计操作,每个学生都会做好准备等待自己抽中参与课堂问答,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现代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会在某些环节运用一些软件,设计随机抽取名字的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参与性特别高的环节,老师很难选择谁来参与,用这个方法公开公平又特别刺激。
2.变换学习主体,激发参与热情
千篇一律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环节,才能吸引孩子,才能发挥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重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多欣赏,多鼓励,多启发,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展现自己的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化课堂,让学生们琢磨不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才能更专注。
计算教学往往会很枯燥,学生课堂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于算理的学习掌握不够,因此会出现很多的计算错误。在巩固练习时可以设计“错误猜想”这个环节,让学生猜猜错在哪里,学生特别感兴趣(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错误发现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错误却丝毫不会放过)。如26+3,让学生猜一猜它可能会怎么错,有的说算成56,因为他把3加在十位上;有的说算成92,因为6+3=9,9+20当成90+2了;还有的说算成23,因为他把加算成减了,等等。这样让学生大胆猜测,老师再用富有激励的语言给予肯定,使学生把可能发生的错误都呈现出来了,就会减少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是猜想,所以各种可能都会出现,这个过程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差异思维,活跃了课堂。
3.变换学习方式,关注数学理解
学生是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学习个体,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不顾及个性的差异,拼命地一厢情愿地给他们进行知识灌溉,他们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很难实现高效教学,只有尽量让课堂丰富起来,有趣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并努力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时,多让孩子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赛一赛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气氛活跃。
如教学低年级的看图列式时,图上画了:墙上挂着3只书包,小男孩手中拿走了一只书包,让学生看图列式。这时老师准备4只书包放在墙边,问:谁能把这个过程演一下呢?于是同学们非常踊跃想来表演,指名一位同学上来,他从4只书包里拿起一只就跑了。其余学生观察这一情景,一下子就完全明白了意思,理解了题意,知道要从4只书包里拿掉一只,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1,所以要用减法,4-1=3。现在还剩下3只,而不会出现3-1的错误了。
这样让学生化一两分钟演一演,通过创设了生活真实情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印象会更深刻,并感觉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更重要的把数学学习与表演、猜想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真正实现了“教”与“学”更和谐共生。
4.变换思维角度,拓宽学习空间
课堂中教学究竟该教给孩子什么?我想不只是单单的数学知识,课堂更应该教给孩子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老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希望学生能跟着自己的预设走,随意终止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力,或对学生的想法置之不理。如此压制了学生的想法,会削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有想法时,特别在争辩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或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殊途同归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宽容与理解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如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第一组30×2、32×2、34×2;第二组4×20、4×21、4×22;第三组30×3、31×3、33×3;当学生说出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乘数在增加,所以积也在增加。此时事实上已可以,但还有孩子想发言。这时想要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让他畅所欲言。于是有了更多的发现 :第一组积在2个2个增加,第二组积在4个4个增加,第三组先增加3个,再增加6个。虽然前2组只是一个巧合,第3组没有这个规律。但学生的观察是多么仔细、心思多么细腻,给予肯定才能让学生更多思考、更多发现。别的学生也会因此受到感染,再次仔细观察,积极踊跃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敢说敢想,还要让学生敢做。如再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于是上课时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想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大部分学生首选“量”的方法,当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把它们相加之后发现不是180度的时候,有些学生马上更改数据,还有的学生一脸茫然,这时老师抛出问题,难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有时会有误差,并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验证方法,如撕拼,折拼等,但学生尝试后发现它们也会有误差,最后有的学生想到可以通过推理来验证,利用两个一模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内角和是360度,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360度的一半,教师如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敢做敢想敢说,从中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当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和谐的课堂,灵动的教学,他们便会有活跃的思维,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提高,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优化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这样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问题导向,信息时代见成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徐国庆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年04期
2.《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徐玉梅 《当代教育》 2019年24期
3.《浅谈构建小学数学和谐的教学环境》孙丹丹 《新课程(上)》 2017年01期
【作者简介】 范丽华,1975年6月,女,江苏苏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立足新课标,以生长教育为研究方向,重点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