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奕毅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和寮镇塘肚小学 524461
摘要: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普及,小学中高年级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班级授课制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强的优势,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相符,并且能够满足普及教育发展的需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经过实践调查及相关资料分析可以了解到,班级授课制度实际应用期间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教学期间全班学生学习步调统一,因此教师难以照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这样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方式也无法顺利实施。要想有效解决小学中高年级集体授课期间的施教矛盾,教师就应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即保障集体凝聚力的提升,又照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因材施教;原则
语文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中国教育史发展历程中,因材施教是经过教育家苦心钻研而得出的结论,也是现阶段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因材施教原则在国外也十分流行。著名教育实践学家及教育理论学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创建了班级授课制度,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小学中高年级教学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方案,并且也是以班级为主要的教学单位。但是由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独立的思想、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如果教学模式千篇一律,那么教学质量也将大打折扣,而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各尽其才。
1·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背景分析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过程中,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爱好不同,如果采取强制性、灌输性措施的教学方式,那么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会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抵触心理,自古以往因材施教原则就被教育学家所重视。在《论语》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其中讲的是孔子作为老师对其学生的教育,有一天子路和冉有共同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如果听说一件事情,是否要马上去做?”而孔子给子路的回答是如果父兄在,则不可以立即去做,而对冉有的回答是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听到这里产生疑惑,孔子对其解决冉有遇到事情容易退缩,因此需要给予鼓励,而子路遇到事情容易冒进,因此给予规劝,这是我国古代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从中也看出了古代教育家的智慧[1]。
孔子有三千名学生,其中又有七十二名贤人,他们共同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是由于能力不一因此学习程度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千乘之国,可使其治赋,而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由此可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孔子对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十分重视,虽然孔子本人未提出因材施教相关言论,但是南宋朱熹在对孔子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直至后期有了“因材施教”这样的言论,与此同时孔子教学期间也注重对每一名学生的观察,从而掌握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孔子能通过语言精确说出学生各项学习及心理上的特征,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理论下,孔子才能教育出多位贤人[2]。而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实施因材施教原则,首先需要加强对该原则的理解,从而掌握学生之间不同的特点,才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2·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应用
2·1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期间,备课并不是教学首要任务,教师首先应掌握学生各项基本情况。
教师接一个新的班集体时候,除了向原有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请况外,还需要通过自身长期的观察对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对教学活动及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如在讲解《惊弓之鸟》这一文章的时候,文中更赢对魏王说自己不用箭就可以射下大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更赢不用箭却说射下大雁呢,一些学生回答因为更赢动作是射大雁所以用射,一些学生则回答更赢不用箭,但是可以向用箭一样将大雁射下来,因此用这样的动词比较合理,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做答,这样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也将慢慢找回学习的自信,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3]。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于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解产生偏差,认为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智力及考试分数划分的,从而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但是这样的划分方式是不准确的,还有可能对学生学习自信心造成打击,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细分,这样因材施教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如部分学生虽然爱动脑,但是却无法潜心学习,并且对于语文不够重视,上课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讲授教学期间无法理解知识点,因此失去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走上学习的正轨。
2·2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与培养,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拓展,并且对新的知识保持求知欲。因此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标准,为其设立更高的要求,但是也不能超标制定教学计划,否则将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这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其知识面进行拓展,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参与相关文学比赛,这样可以是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从而科学的制定下一环节学习目标。
与此同时对待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对学生个体上的差异表示尊重,从而为学生做学习与心理上的双重知道,并且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对其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并且使学生在生活及学习的各个方面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教师可以定下主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有些学生可能会词不达意,甚至将准备好的稿子说错,因此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因材施教教学也可以了解到,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需要循循渐进,将其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4]。
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模式改革逐渐推进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原则也引发了教学界的热议,由于小学中高年级每一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具有针对性制定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时期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应顺. 浅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J]. 青年时代, 2020, 000(003):225-226.
[2]黄莉花.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01):18.
[3]罗小芹. 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促进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 000(003):151-151.
[4]赖腾锋. 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促进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8, 000(008):P.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