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赵丽宏
[导读] 分析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


              赵丽宏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脑功能检查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目的:分析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40例我院接收的癔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入院时间为划分依据,划分为A组和B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获得研究结果。结果:A组中4例患者不满意,满意率为80%;B组中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5%,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癔症患者的护理实践中,采用暗示性言语影响患者,可起到增强护理效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癔症;暗示性;心理护理

    癔症也被称作歇斯底里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通常表现为情感过度和发泄性哭闹以及自伤自杀等行为。发病的原因包括人格特质、心理因素、童年经历与环境影响等。其中,心理暗示为重要因素。采用心理暗示的护理方法,通过影响患者心理可改善疾病,现结合研究作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研究对象划分为2组,各20例。A组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20-58岁,病程为0.3-1a。B组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19-57岁,病程为0.4-1a。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B组基于常规护理,运用暗示心理护理手段,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增强患者的治愈信心。通过健康宣教,使得患者对癔症的性质与治疗方法等,有着深度的了解,增强治愈信心,调动其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1]。2)运用语言暗示方法。部分癔症患者身体检查没有任何阳性体征,很多时候是患者自我暗示的结果,例如自认为只有“华佗”才能够治愈他,对于此类患者制定暗示性诊治方案,告知患者医院为他专门请来某著名专家治疗。通过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强主动能动性。(3)加强心理强化护理。若想实现暗示性护理的效果,与患者构建有效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实践中组织患者参与娱乐项目,比如听音乐和打牌等。积极模拟正常的生活活动,围绕日常生活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例如清扫能力和交通乘坐能力等,加强对患者社会能力的锻炼,增强其自信心,运用夸奖性语言,鼓励与鼓舞患者,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发挥家属与社会的力量,通过组织家庭活动与社会活动等,引导患者参与融入社会,逐步改善自我认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护理方案[2]。
1.3观察指标
    使用NORS与BPRS表、GAS,对患者的日常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其中,NORS评分标准为,可自觉遵守规定记录1分;在人员监督下可以遵守规则则记录2分;不遵守规则者记录3分,得分值越大,护理情况越差。BPRS得分值越大,意味着患者病情越严重。GAS总分100分,得分越低意味着病情越严重。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开展满意度调查,统计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项指标评分结果
   实施护理前2组患者的三项指标评分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经过护理后,2组患者的NORS与BPRS评分全部下降,B组患者的评分结果显著优于A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的GAS评分全部增加,B组的上升情况优于A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 护理满意度
    A组中4例患者不满意,满意率为80%;B组中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5%,组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癔症患者受到自我心里暗示的影响较大,极易作出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采用暗示性心理护理手段,能起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这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巧妙运用暗示的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信心。上述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暗示心理护理手段的B组患者NORS与BPRS以及GAS结果均显著优于A组,验证了以上结论。
参考文献:
[1]任红梅.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5):99.
[2]苏晓芹.暗示性心理护理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02):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