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浸润心灵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蒙艳珍
[导读] 小学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蒙艳珍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512300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引导者,应该注重把握小学音乐的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巧妙渗透德育内容,精准把握学科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全面进行德育渗透,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一、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音乐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外,音乐教育老师引导下将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音乐创作者的精神连接在一起的,目的在于实现精神、情感层面的共鸣,并且实现艺术熏陶和素质培养之目的。德育教育具有“政治性”,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比较容易贯彻落实。比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音乐教材选择时以体现爱国主义、团结协作以及不忘初心等优质品质的音乐首选,实践中老师应当加强,即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之目的。然而,从落实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未能有效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教学之中,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音乐教育过程中未能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老师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片面地认为德育教育是思品课老师的教学任务,因此,对德育教育并不关心。第二,德育教育的渗透方式和方法不当。很多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乐曲弹奏完,并未进行深入的德育教育,导致音乐与德育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歌曲内容的理解,情感共鸣
        歌曲的演唱其实并不难,教材编写人员将大多数歌唱作品进行了降调与改编,旋律基本容易掌握,但是对歌词内容的情感表达是其中的难点,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声情并茂地演唱,使自身的心灵受到涵养。首先,教师应当对歌曲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才能游刃有余地为学生介绍作品;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探究:“何种情感表达”“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曲调”“应当搭配什么样的律动”;最后在课程进行时,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情感共鸣。如情境导入式的设定,以动人的事迹与感人的画面作为引导,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注重演唱与聆听,科学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科学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演唱,同时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聆听。

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演唱教学过程中,除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演唱方式、演唱技巧等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在演唱环节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不断优化学生的审美认知,不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在一些爱国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歌曲的精神内涵,充分明确爱国歌曲的正面导向作用,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学习革命先辈,积极树立高尚纯粹的爱国情感。再比如在爱国歌曲的合唱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灵活运用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方法
        传统音乐课堂中,一般以教师为主,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成功实施德育的前提。教师需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组织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不应是学术的权威,学生也不应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音乐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情感意识,可从多方面去理解认识。例如,在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师可结合今年抗战胜利75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让他们感受到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不知不觉受到灵魂的洗礼。
        (四)增加师生双向互动,联动情感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音乐教育需求,互动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式。教育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师生、生生的良好互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体验和参与,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问答式教学,增加双向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师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尊重感,建起师生友谊的桥梁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多方位地开展德育和美育教育,塑造学生的高雅情趣和高尚人格,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定会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
结束语: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中既要加强音乐教育,又要融入德育。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凸显音乐课程教学特色与要求,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鞠慧.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研究[J].黄河之声,2019(22):92.
[2]刘芳.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0.
[3]危嫣如.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实践浅析[J].黄河之声,2019(12):133.
[4]吴征.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J].北方音乐,2019,39(08):154+156.
[5]侯宇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08):198-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