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菊
西昌宁远学校 615000
摘要: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决定着学校的风气,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一个学生内在教育的关键。所以,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成功,其基础在于德育教育的成功。尤其初中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最关键的阶段,德育既能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树立目标,也能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同时还是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思想不成熟、情感易起伏,而且很容易受外界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在新课改倡导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今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品德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初中教育现状分析
1.1学校对教育不重视
众所周知,初中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着竞争激烈的中考,部分学校认为学生考上高中才是重要任务,在初中开展教育为时过早,待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后再进行教育并不晚,因此,并未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甚至根本不会安排专门的教育课。部分学校只是在德育过程中涉及教育,但并不深入,而且教育多是在班会中进行,无法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很多学生在班会上虽然积极发言,但班会过后便将其抛在一边,很少有学生真正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从整体上来看,初中阶段的教育处在被忽略的地位。
1.2学生对理解有误区
初中生文化课知识有限,对理解存在较大误区。研究发现,一些学生对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理解不深入,一些学生将理解为简单的工作。如一些学生沉迷游戏,不想读书,认为成为一名游戏主播挣钱,可以不读书;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存在较大的变数,将来只要掌握一项技术能够养活自己就可以,没必要对自己的进行规划;部分学生规划自己的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制定的规划内容与自身实际并不切合。
2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措施
2.1主动了解学生
学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唯有以有效的工作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针对于展开德育教育工作而言,首先就要对自身从事的这份职业有足够程度的热爱,从而以为了学生发展着想的态度主动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和自身的近距离,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以求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比如,针对课堂上大声喧哗的现象,首先,笔者会走到违反纪律学生的面前小站一会儿,根据心理学分析,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也可以让该学生主动认识到因为自己的交头接耳对其他同学造成的影响。然后,笔者会在下课后主动与该学生进行交流谈话,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并让这名学生做一份自我检讨。最后,笔者便会根据学生的检讨书对学生再次做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对学生知错就改的品质进行表扬。这样,笔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德育教育,切实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5]。
2.2给予学生适当的奖惩
在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激励策略,能够较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但为了较大程度上促使激励策略的有效应用,应当制订适当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规范,能够较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适当的奖惩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适当的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班主任应当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规律与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制订奖惩措施,从而积极推动激励策略的有效应用。在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提交课程作业等情况,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但不要采用过于严重的批评方式与惩罚方式,否则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学生对德育教育课程产生厌烦心态,对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堂表现非常好、进步比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程度不能过大,不能过小,在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不能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应当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教师还应促使激励策略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本身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提高[4]。
2.3采用灵活的方法,达到德育目的
首先,通过各种锻炼,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当下的初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意志力,也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所以老师要结合各种活动来锻炼学生这方面的一些能力。1.在锻炼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注重锻炼的有效性,万不可使锻炼活动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2.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想通过一些活动来锻炼学生,老师首先在活动前,要以活动目的,意义来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有益性、必要性,同时认识到活动的价值,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达到最理想的锻炼效果;3.要让学生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坚持,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对于初中生组织任何的锻炼活动,老师一定要时时检查、督促,鼓励学生不断坚持,也要不断地提醒学生,一切的胜利就在于坚持,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永远不放弃的坚强意志和品德,提升德育水平。其次,运用语言技巧,进行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法是每个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明显[3]。
2.4基于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所以,仅仅依靠理论教育完全不够,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除了要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还要让学生能够将这些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好的行为,而主动规避坏的行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实践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例如,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譬如为贫困山区孩子募捐的活动、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爱心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学生在班级中,也会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尊敬教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除此之外,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学生的信赖者,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让自己成为一本最具有说服力的“活教材”。譬如,对于一些募捐活动,班主任要带头捐款捐物,做好表率作用。这样,学生争相效仿,从而形成“教师带头,学生加油”的良好积极氛围[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关系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则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认清楚自身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优化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1]。
参考文献:
[1]王仁攀.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学周刊,2020(32):161-162.
[2]王欣然.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探析[J].读写算,2020(30):28.
[3]曹蓓.初中德育中的教育研究[J].家长,2020(30):44-45.
[4]白艳哲.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6):10-11.
[5]刘颖.初中班主任如何通过德育教育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风[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