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严伟超
[导读] 最近几年来,国内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并提出新的要求

        严伟超
        深圳市福田区科技中学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最近几年来,国内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并提出新的要求,除了需要关注学生的德育以外,还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这表明,学生德育教育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就连教育观也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初中德育教育却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该种现象,为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应尽快解决上述问题,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该文对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深入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分析

        德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正确行为,已构成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是为引导学生迈入正确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是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无论何种事物在发展时期并非一帆风顺,会面临诸多问题,德育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该阶段是一个转折期,此时,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却滞后,三观都处于形成期,且还没定型。因而,需要老师与学校展开探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便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日后的开展提供参考。
1.目前初中生成长期间面临的问题
1.1法治观念淡薄
        因升学压力较大,加上课业任务繁重,许多学校没有对法制教育引起重视,特别是长时间生活在校的初中生,很少有时间接受法制教育,致使初中生的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在学校,多数学生的交流语言极为粗鲁,甚至还认为抽烟酗酒很“时尚”,一些学生还拉帮结派,常常和同学打架斗殴,行为不规范,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坏集体利益,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1]。加之初中生难以辨别是非,个别学生为标新立异步入歧途,从而酿成大错。
1.2叛逆心理强
        初中时期是学生养成个性的关键阶段,该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起伏较大,展现出极强的叛逆心理。具体表现行为如下:喜欢打架、沉迷网络、打牌赌博、顶撞家长、离家出走等。目前,大部分初中生为独生子女,成长期间长辈过分溺爱,长时间下去,必然会养成霸道、任性的习性,不尊重老师,不接受家长的批评,更不认可老师的教育方法,经常顶撞老师,甚至还会出现肢体攻击。
1.3盲目攀比
        现如今,初中生的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电子、鞋子等品牌的追求。尽管学校规定统一着装校服,但鞋子品牌多元化,有些甚至高达上千元。对于电子用品,比如手机、智能手表、游戏机等受到青睐。有些学生大手大脚,盲目和同学进行攀比,还不尊重劳动人员,只想获取不愿付出,道德意识存在较大偏差。
2.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当前阶段,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时代的变化,人也发生改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内容,依照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德育教育方法。然而,初中生在成长期间却表现出多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众所周知,初中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该阶段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加上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从而凸显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故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2.1全面认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转变教育观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要求关注理论学习,并组织全体老师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具体做法如下:起初,应帮助老师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主动开展素质教育。让全体老师意识到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该项工作的展开不仅为国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故全体教师应统一思想,努力转变自身的主观认识,使其满足教育发展要求。

其次,全面改变“行为规范是班主任的事”的看法,提倡稳抓德育教育,确保德育工作落实到位。研究发现,许多老师之所以不愿开展工作,主要是因为理论知识缺乏,尤其是处理问题的能力[3]。所以,应提高老师德育教育的能力,为真正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发挥德育教育的导向作用。
2.2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主张学生“内化”,避免出现遇阻代跑的情况。实际上,德育教育人员很少做到“先知先觉”,因而无法为学生提供帮助。针对该种现象,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做出价值判断。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特征,创设德育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生活,进而让其理解德育的本质,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能锻炼成为社会栋梁。实践证明,老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4]。过去开展德育工作,是以任务为主,大部分老师都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手段,致使成效不显著。由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学生,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提倡以人为本,不光要尊重学生,还应理解、帮助他们,并深入了解学生,特别是其特征,做到对症下药。
2.3重视德育过程教育
   培养学生的品德也属于德育过程的范畴,它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学生的品德却容易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不是与生俱来,培养品德的作用主要是为更好的适应社会,为现代化社会创造有利环境。目前,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具备“唯有独尊”的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为改变上述情况,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过程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然,教育过程要求精细化,越精细德育成效越优[5]。因而,应设计好教育主题,并合理开展主题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欢乐,进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4创建德育合力运行机制
        主张全体老师统一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不提倡将科目老师、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分割开,要求所有老师立身德育工作者的身份,创设全员德育的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创建德育合力机制。要求老师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向其普及德育方面的知识,引导家长如何掌握德育方法;当然,学生家长也应配合老师,除了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以外,还可以给他们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6]。总而言之,将德育模块合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构建德育网络体系,创建德育合力运行机制,进而赋予德育新的寓意。
2.5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
        遵纪守法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因为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少,理论知识缺乏,有些学生甚至还不明白何为道德规则,更不理解其内涵。所以,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纪意识,并将道德规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另外,将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通过法制教育来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并给他们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为顺利开展德育教育。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推行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已成为关注焦点,该项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于初中生,由于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没有形成,容易步入歧途,因而,迫切需要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虽然开展期间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只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同时制定解决方案,为让该项工作全面开展,最终让学生成为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孟文元.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名师在线,2020(05):94-95.
[2]饶远丽.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型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9(34):146.
[3]李玉河.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94.
[4]浦璠奇.初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分析[J].亚太教育,2019(07):115.
[5]姚红静.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19.
[6]王玉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学周刊,2016(26):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