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城南学校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与低年级数学的教学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主要特点是高年级数学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灵活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需要教师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数学学习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质量;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从“注重开发数学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注重钻研教材与知识的有效性”“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学习热情”“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多几方面对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总结。
一、注重开发数学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数学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题能力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越强,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如何提出数学问题就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而且也被大家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针对数学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我们小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把如何开发数学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草场里有6只鸡和9头牛”这样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编写一道包含已知条件的应用题。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只能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动物”或是“牛比鸡多了几只”类似这样只用到简单加减法的应用题,那么教师趁机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合并和等量组合的知识来思考如何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时,有的学生就可能会提出“草场里面一共有多少条腿?”这种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了。因此,注重开发学生的数学提问与逆向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
1.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笔者认为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参与者,两者之间是双方互动的过程,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主客关系。所以,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取决于能否遵循这样的规律进行教学,能否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不断优化,才能实现以教促学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本领。
2.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其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与“怎么教”;而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需要解决的是“学什么”与“怎么学”;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教学关系。目前我们的教学依然还存在一些“表演课”课程教学过于形式;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循“动态发展”这条规律。
三、注重钻研教材与知识的有效性
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知识的有效性,它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学生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就必须首先保证知识的有效性,这是学生能否增长知识的关键;其次,有效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可以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再次,有效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对有效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有效的知识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有效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心理效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数学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尤其是高年级数学,由于知识开始融进许多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时就显得相对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图形的旋转运动》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通过板书的形式就很难描绘出物体旋转的特点,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的展示。例如,通过演示把一片花瓣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旋转就组成一朵花的过程,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花瓣变成花朵的整个过程,这时旋转的特征也就直接体现在了学生的视野里。这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知识的讲解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对于很多东西喜欢通过自己的喜好去判断,对知识的接受具有选择性,数学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有目的性的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数学兴趣上去了,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加强数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如果老师营造的教学氛围是无聊的、乏味的,同样会打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存在的意义,所以,要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多准备一些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才是令人兴奋地,有利于建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不会问题的挑战性。例如,小明用一张长32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最多能剪多少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形纸片?老师在讲解之前可以让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可以让答对的同学给大家讲解一下,如果难住了所有同学,老师也不要直接讲解答案,而是一点一点的给予提示,使学生自己找到解答步骤,最终答案也出来了。也就是,这张纸长能剪32÷(2×2)=8(张)半径是2的圆形纸片,宽能剪20÷(2×2)=5(张),这张纸最多能剪成8×5=40(张)这样的纸片。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解答这类问题,也从中获取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必不可少。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然而初中时期的孩子,思维模式还未健全,所以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情景模式也随之产生。例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方程式的问题,假如把鸡和兔子放到一个笼子里,里面共有88只脚,30个头,笼子里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通过数学方法来解,用一个方程式很容易就可以解答出来,但是这样讲解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但如果老师提前准备一个透明的箱子,把准备好的鸡和兔子的模型放进这个透明的箱子里,通过学生发散思维,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开拓了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声、光、色、形、图像等特点创建多媒体数学课堂,那么就能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交互性是多媒体最大的特征,多媒体的应用让教师能够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那些难点、重点的知识具有较好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和层次化,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还存在诸多的压力和问题,但是教师只要积极探索,并以学生为本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就一定可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寇学昭.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6(32).
[2] 陈若冰.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