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渭南高新区第三小学 714000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教育前提,那么如何将有效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应用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并使小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这也是现代实际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开展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如何思考的能力,尤其数学学科又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思维,才能理解数学的内容,所以教师需要创造一种熟悉且针对学生状况的问题情景设置,并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配合,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起到逻辑思维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性学习;数学思维能力;数形结合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来是学科中的重点,该学科的教育对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近年来,学校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 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思维。它是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以后,它又会要求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时候将数字形象化、立体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特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空间,在此空间内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通过归纳、类比、推理、总结出一些数学疑问,并且能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总结一些数学问题最后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教学理念中,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固化思维,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时,往往应用板书为学生讲解数学,而学生被动的听讲,并且按照教师的要求不断的进行做题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也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遭到破坏。反复的练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对公式、计算的熟悉度,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练习虽然十分重要,但做题练习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应当选择一种能够避免反复抄写,但也能够使小学生熟悉数学的教学模式。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认识数学,提高学生的做题思路,但大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都过于追求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并没有意识到让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好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课堂基础,但已经对课堂产生了厌烦情绪,形成了应付式教学的学习习惯。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改革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改革是开展合理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条件,在进行传统的教学活动时,教职人员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解题能力,没有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较为抽象的教学要求无法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所以导致教学人员和家长的关注力度不足。在这种状况下,教职人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而学生也需要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要内容,在学习时掌握属于自身的学习动机,教师也应当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基础的乘法口诀表的学习中,教师不仅仅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乘法表的掌握和记忆状况,而是需要对乘法表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巧妙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表的形成原因,这样相较于单纯的记忆来说效果更为明显,学生也能够更为良好的理解乘法表的内容。
3.2 数形结合,启发思维。
(1)数形结合作为数学思想中的一种,主要是探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小学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较为简单,学生们利用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处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方法。对此,教师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应当在注重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和应用这一数学思想。(2)例如,在教学一些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其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通常情况下数学概念都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形象性的表达,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也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展示分蛋糕的图片,这样就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分数。
3.3 转变师生关系,开展翻转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案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所以需要对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进行改革。教师需要将课堂主体转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应当做好引路人的身份,积极对课堂的气氛进行调整,如果气氛过于活跃,则需要进行一定的打压,但如果教学环境过于沉闷,又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保证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如果涉及到距离和时间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活动课程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验,要求学生在操场上进行奔跑,并且对跑步时间和跑步速度进行记录,然后现场初一到应用题让学生进行演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发现速度、时间以及距离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师生游戏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并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4 化抽象为直观
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学生们对概念、定律、法则的理解。但这些内容都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为缺乏且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我们在学习“角”这一单元时,这是学生初步接触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引人一些实际的模型,如剪刀、五角形、三角板等,从这些实际的物品中引入角的概念。还可以利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将两根粉笔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这样就可以直观地展示角是怎样形成的,并可以解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这一数学概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用铅笔组成平角、周角、钝角、锐角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这一抽象性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式,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案,教师都应当意识到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素质化教学的需求,避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压。
参考文献
[1] 钱雯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239.
[2] 王桃.重视数学实验,促进学生发展一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0(1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