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博
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324000
摘要:于立德树人的中职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不管对于中职物理教师来说,还是对于中职阶段学习物理这一门科目的学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首先,对于中职物理教师来说,他们通过探讨如何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能够让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立德树人的含义,并且能提前预想到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并能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其次,对于中职阶段学习物理这一门科目的学生来说,物理教师将德育素养的培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是物理课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提升了自己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
引言
曾经有个著名的学者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去研究。学习一门或几门新的课程,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景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中职校物理的新课程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创设仍然值得探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教师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物理课堂产生抵触心理。生活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物理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感受物理的魅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教育
科学探究精神也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物理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解,而学生在讲台下面听讲。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非常适用于我国如今的大班授课,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这就要求中职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教师可以将班级里面的学生合理进行分组,并让学生以物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科学探究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
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无法用实验演示的物理现象,或者实验效果很差,起不到观察实验的结果作用。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作用了。多媒体不仅仅能将文字表述、图形设置、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还能呈现出3D真实的视觉体验,和无限的想象力。如果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轻松进入直观、形象、虚拟的场景中。例如:在讲“动能和势能”的时候,可以播放神州十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壮观场景,可以模拟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的超重体验。再比如和学生讨论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选择太阳系八大行星围绕太阳的动态图来展示。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有效的将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为了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文字或者图片的方式为学生们呈现相关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筛选出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素材,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物理课程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们发现物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课堂。此外,学校要加大对物理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且完善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们学习物理课程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要改善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差别较大的现状,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该能力的提升,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掌握,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相关物理课程时,先筛选出与该课程理论内容相关的视频,通过视频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而且教师在播放PPT时,PPT里的内容都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所以就给学生们指明了掌握和复习的方向,从而减轻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而且通过PPT的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们对重点内容提取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对中职物理教师的新要求。因此,中职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多种方法来凝练学生的德育素养,使物理实验课堂成为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裴燕.如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400.
[2]王培华.中职卫校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211-212.
[3]李小燕.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