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及肺部感染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刘香林
[导读] 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在躁动、肺部感染方面的影响价值。

刘香林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  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在躁动、肺部感染方面的影响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8例实验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躁动情绪评分、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躁动情绪评分具有相似性(P>0.05),护理后实验组躁动情绪评分下降幅度更大(P<0.05),且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促进患者疾病转归,使患者尽快恢复到健康生活。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死亡率高,除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还应精心合理地加强临床护理,这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病人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多是脑疝的早期表现。
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护理上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瞳孔变化: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常是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脑疝的表现。?
2.1?呼吸道的护理
2.1.1?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
2.1.2?吸痰,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弛、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上应尤为注意,除应及时吸收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尿路感染的预防?对于昏迷时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要经常冲洗膀胱和清洗会阴部,防止逆行感染。
2.3?褥疮的护理?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在尾骶部和其它骨突出部位垫气圈和泡沫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干燥。
2.4?消化道的护理?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由于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大增加。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由胃管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粘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2.5?口腔及眼的护理?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用2~3%硼酸过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眼睑不能闭合的病员,角膜可因干燥而易发溃疡,同时伴有结膜炎,应除红霉素眼油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
2.6?高热护理?由于脑外伤累及到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加重脑水肿,还可加速脑脊液的分泌,使颅内压增加,体温如果高于40℃,会使体内各种酶类的活性下降,造成脑代谢降低甚至停止,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而感染所致的发热,一般来的较迟,主要靠抗生素治疗,辅以物理降温。
2.7?输液护理?在脑损伤急性期,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输液治疗,通过输液,进行抗炎、止血、脱水的治疗。输液速度不易过快,否则易引起肺水肿、脑水肿。高渗脱水剂要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要求半小时内输入,否则就失去脱水意义,治疗中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2.8?神经功能恢复的护理?昏迷或长期卧床病员,由于活动少,容易发生肌腱、韧带退休和肌肉萎缩,关节日久不动也会强真而失去正常功能,所以护理病员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给病人按摩、帮助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帮助恢复功能,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3讨论
    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是临床中常见的两种主要肺部慢性疾病,多发人群为老年人,是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的两种主要疾病。在实际发展中,临床针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多将抗结核药物,免疫制剂和抗生素等进行应用,这种方法虽然对应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但是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病菌和细菌感染,导致患者出现病原体感染,一旦患者出现脑损伤并肺部感染,会导致治疗难度的增加,患者所对应的死亡率较高。要想将患者的死亡率进行降低,则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将患者的痛苦程度进行降低。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革兰阳性菌,衣原体等致病菌方面的杀菌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对应的细菌清除率较高,效果显著,在将其进行应用时,可实现在人体内高达12小时的作用时间,药效较长,而且在人体中的细胞, 组织穿透性和脂溶性较好,在人体肾脏方面的副作用较小,可减少对患者损害[3]。    综上所述,将集束化护理方法应用在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其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雨. 脑损伤并肺部感染病人应用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4):174+176.
[2]陈洪德,吴桂辉,刘晓霞. 脑损伤并重症肺部感染42例临床分析[A]. 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协会80周年纪念暨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防痨协会:,2013:2.
[3]倪宗芳. 老年人脑损伤并肺部感染53例临床分析[A]. 《实用老年医学》编辑部.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实用老年医学》编辑部:,2003:1.
[4]朱苏宝,王霞芳. 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杆菌感染104例临床分析[J].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0(02):15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