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娣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江苏淮安223002)
【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接诊的7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7例/组,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康复护理的小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床上开始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神经内科护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
脑卒中是常见的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疾病虽然在目前的临床治疗水平下该疾病获得良好的治疗,降低死亡率,但诸多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偏瘫的后遗症,从而对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1-2]。根据研究发现,有诸多因素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的康复水平,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明确,并且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便能够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3]。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纳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患者在随机数字表法下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37例,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命名为对照组,接受康复护理的小组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42岁~79岁,均值(65.66±5.28)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41岁~77岁,均值(65.58±5.27)岁。两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资料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康复护理,首先,为患者开展心理康复护理,讲解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和效果,降低心理负担,提升配合度,帮助建立治愈的信心。其次,肢体康复训练,将置于平卧位,前臂下垫软垫,将肩部调整为外旋位和外展位,协助患者上肢进采用屈伸训练,2次/d,每次训练的时间为15min。针对患者在疾病初期出现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应激反应。若患者瘫痪明显,被动地活动患肢,促进患肢的恢复。若下肢瘫痪明显,可以指导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双下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7天~14天,指导患者洗漱、更衣,进食等操作。最后,出院指导,模拟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训练内容,开展应急护理指导,告知患者若出现心率加快、穿刺部位渗血和关节扭伤等需要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床上开始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有效数据输入到SPSS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使用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和例(n)、百分率(%)来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T值和X2检验,当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ADL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png)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大部分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下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血流降低甚至中断,引发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缺氧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造成缺血区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4]。评估患者后,进行康复护理,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恢复其受损脑细胞,建立神经代偿机制,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其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康复护理,强调以患者为核心,立足每位患者的个性需求,以此制定护理方案,需注意患者的情绪,部分患者因自身认知能力障碍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予以安抚和鼓励。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维玲.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预后观察探究[J].糖尿病天地,2019,16(8):285.
[2]张金凤,曹术东,高宏美.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61):335.
[3]王福花.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4):2650-2652.
[4]王婷.康复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疗养中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1):3811-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