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常州213023)
【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计划免疫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的原因,寻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优化社区计划免疫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社区内接受计划免疫的248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选用常规疫苗接种护理的对照组124例和接受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的实验组124例。比较两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幼童接种第1针和接种第2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接种第3针以及加强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接种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计划免疫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儿童自身等密切相关,为计划免疫儿童提供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区;计划免疫;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随着基础医疗设施的逐步完善和疫情监测相关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人群免疫情况的摸查和分析越来越详细,儿童计划免疫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人群免疫水平与过去相比得到较大提升[1]。幼龄儿童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所处环境比较干净、清洁,因此在幼儿接触到大量病原微生物之前为其接种各种疫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计划免疫是防止高危疾病或常见疾病广泛传播的有效手段,国内现有的计划免疫接种疫苗均具有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由于计划免疫并非只有接种这一环节,而是包括了疫苗的生产制备、储存、接种以及接种后的护理,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2]。然而,疫苗属于生物制剂,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抗原,而且儿童存在个体差异,幼童在疫苗接种后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严重者可导致死亡[3]。基于此,本文以248例需要接受计划免疫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社区计划免疫中导致常见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可行性措施,调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的248名需要接受计划免疫的社区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124例和实验组124例。对照组男童60例、女童64例,平均年龄11.98±2.06个月。实验组男62例、女62例,平均年龄12.03±3.28个月。所有幼童需接受百白破三联疫苗,疫苗接种前均无发热、局部硬结和皮疹等不良反应症状,排除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和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两组幼童的基础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幼童均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对照组采用常规疫苗护理,实验组选用针对性预防护理。医院购买疫苗前必须充分考虑疫苗生产厂家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等)、生产过程、研发能力以及生产资质等,确保疫苗质量。为幼童接种疫苗前,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疫苗说明书严格存放所有的百白破三联疫苗,定期检查疫苗是否过期,如若发现过期疫苗一律按程序处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幼童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儿童舒缓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努力获取儿童及其家属的信任,有助于幼童配合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时,医护人员需要再次核对疫苗名称、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注意观察疫苗外包装,检查是否出现变质现象,了解儿童的既往史,是否具有药物过敏史或者具有哮喘、荨麻疹以及过敏性紫癜等疾病,或者免疫功能不完善。如若幼儿1个月内接种减毒活性疫苗或采用过血液制品,暂时不予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此外,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幼儿体质和体型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尽可能减轻幼童的疼痛感,避免患者出现心跳加速、大汗淋漓等现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可能引起感染的一切潜在因素,使用前注意摇匀疫苗。接种结束后,医护人员指导幼童在接种现场休息0.5h,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有不适指导患者及时就诊。医护人员需叮嘱幼童家长疫苗接种后短时间内幼童不可洗澡,禁食刺激性食物或辛辣性食物,短时间内不可过度运动,如果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家长需注意观察,若持续无明显好转,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1.4观察指标
(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幼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性紫癜、局部硬结、局部无菌性化脓和局部淋巴结肿胀等。
(2)接种满意度。比较两组幼童的接种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5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士s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幼童接种第1针和接种第2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实验组接种第3针以及加强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png)
3讨论
本研究幼童接种的百白破疫苗均采用氢氧化铝吸附制备而成,由于抗原吸附后颗粒较大,幼童接种后不容易吸收,皮下容易出现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局部皮下硬结[4]。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机体对于百白破疫苗的敏感性逐渐增强,不良反应发生率随之增加,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注射日期。如果打开的疫苗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中,在高温条件下,疫苗中的类毒素会逐渐转变为毒性,进而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5]。此外,存放时间长、距离保质期近的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更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幼童接种第1针和接种第2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接种第3针以及加强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接种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的优势愈发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社区计划免疫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儿童自身等密切相关,为计划免疫儿童提供针对性预防接种护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彭晶.浅析社区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20,(3):3-4.
[2]李娜,陈莉萍.社区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母婴世界,2020,(2):166.
[3]段华华,黄茜.社区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J].家庭医药,2019,(10):260-261.
[4]曾小慧.社区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152-153.
[5]向秋丽.社区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7,4(36):139-140.
[6]拉木边宗.分析计划免疫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健康之友,2019,(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