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续1 邓向辉1 赵柏1 胡宇1 王庆梅2
(1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2攀枝花市实验学校金江校区;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如果存在相关性就考虑是否可以被抑郁、冲动型行为进行部分或全部解释。方法:选择我市某初、高级中398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中学段1586名,高中学段2395名,男生2240名,女生1741名,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单因存在一定关系,但是与青少年、儿童是否网络成瘾具有较为直接的关系,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儿童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具有直接关系,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相关性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Yijixu ,Deng Xianghui, Zhao Bo, Hu Yu, Wang Qingmei,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anzhihua 617000.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Jinjiang Campus of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anzhihua 617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and consider whether it can be partially or fully explained by depression and impulsive behavior if there is correlation. Methods :3 981 cas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our city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1586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2395 student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2240 boys and 1741 girls. Results: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single cause, but it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eenagers and children whether Internet addiction, the data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and children.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大潮也随之而来,当代青少年、儿童人的日常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例如:吃饭、出行、购物等,但存在部分青少年、儿童人病态的使用网络,这是一种冲动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并导致部分青少年、儿童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出现损害,也指过分依赖网络所导致的慢性的、周期性的、无法控制的着迷状态[1-2]。据相关调查显示,年龄越小其网络成瘾的概率越大,网络成瘾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感情淡漠、人际交往能力显著下降、严重依赖虚拟世界、厌恶现实世界,在不同程度上存有抑郁、暴躁情绪,冲动行为等。若前期网络成瘾不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行就诊发展到后期可导致青少年、儿童丧失生活能力,甚至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3]。本文就主要探讨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3981例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19年12月某初、高级中学就读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其中初中学段1586名,高中学段2395名,男生2240名,女生1741名,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有效问卷调查共3520份。学生年龄为12-16岁,平均年龄(12.21±6.23)岁。
1.2调查方式
(1)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在1996年编写的《网络成瘾测验》。该测验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后有5个选项,调查青少年、儿童在过去一个月对网络的情况,并计算出总分,根据总分对青少年、儿童网络情况进行分析诊断。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量表分半系数为0.72,在此次研究中该半分系数达到0.81,充分表明该量表具有极高的可信度;(2)非自杀行为评估:制作自杀简易问答,其中问题主要有6道,若青少年、儿童其中至少一道题回答是就可评估其自杀的危险性。在此问答中“你是否考虑要自杀”“你是否有自杀计划”“你是否正尝试自杀”“你过去是否曾经自杀过”上述4个问题若全部回答为“是”则该青少年、儿童属于高自杀危险,反之则属于非自杀行为;(3)抑郁评估:主要采用抑郁自量表(SDS),共20个题目,根据青少年、儿童回答得分情况确定其抑郁轻重,分数越高其抑郁程度越深;(4)个性区别:青少年、儿童来自不同的家庭,其家庭背景、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青少年、儿童的性别、年级以及年龄都存在差别,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青少年、儿童心理变化的因素;(5)早期经历:调查青少年、儿童在家庭是否遭受父母的暴力、经历父母离婚、死亡等经历,这些伤害对青少年、儿童讲影响都是巨大的,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心理和躯干,是否遭受校园暴力;(6)冲动行为:主要调查同学在学校期间是否存在打架、抽烟、赌博、逃学以及离家出走的情况;(7)控制调查质量:在进行调查之前对参与的调查员系统培训,确定调查标准以及统一术语,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在调查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本次调查均采用匿名方式,学生独立完成。调查员当场发放问卷,学生回答完毕立即收回,确保学生隐私,问卷填写时间最好把控在20-30Min之内。在进行正式调查前一周应在初一到高二年级中随机抽出200人进行问卷实名填写,在3周之后对这些学生重新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两次量表的结果评估学生的信用度。
1.3评价指标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单因素关系:分别从学段、性别、家庭收入、独生子女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儿童NSSI关系分析:将非自杀性自伤作为因变量,把性别、学段、年龄、精神病家族史、网络成瘾、独生子女等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 处理,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ng)
2 结果
2.1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单因素关系
结果显示:对在使用网络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调查显示,在初中阶段出现自伤人数1102人(69.48%),高中出现非自杀自伤行为人数1730(72.23%);其中男性出现该行为的1740人(77.67%),女性出现自伤行为974人(55.94%);家庭收入<1000元出现自伤行为的800人(79.84%),>1000元出现自伤行为的1502人(50.41%);独生子女出现自伤行为的有1320人(72.52%),不是独生子女存在自伤行为的1683人(77.88%),由此可见,非自杀自伤行为与青少年、儿童年龄、性别、家庭收入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具有相关性,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表一。
2.2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将非自杀自伤行为作为因变量,而性别、学段、年龄、精神病家族史、网络成瘾、独生子女等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以无自伤为参照,在进行分析后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儿童其发生非自杀自伤行为远远高于未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儿童(*P<0.05),而且对网络已经成瘾的青少年、儿童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概率高于网络成瘾可疑的青少年、儿童,在网络成瘾青少年、儿童中经常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远高于偶尔非自杀自伤行为,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2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OR值95%CI),n=3981}
.png)
3 讨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就是指个体并没有自杀的冲动,但却对自身做出故意直接的伤害性行为,该行为具有反复性、致命性和目的性,是不被社会接纳和世人所理解的[4-5]。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儿童,由其发展特性,在青春期其身体和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也很容易被外界吸引,若自身不能控制自己很可能走上深渊,在当今存在很多诱导青少年、儿童的东西,例如网络、毒品、赌博等等,若自身和家庭不加以控制,将危害一身,尤其是网络[6]。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也走进了每家每户,随处可见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玩手机,无心学习,长期以往会导致青少年、儿童成瘾[7]。
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儿童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学段、性别、家庭收入、独生子女等因素有关,同时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儿童其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人数远远高于未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儿童,同时也高于疑似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出现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因素。
从上述可得出青少年、儿童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具有直接关系,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所以青少年、儿童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规范上网,避免网络成瘾[8-9]。
参考文献:
[1] 张利佳.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功能评估量表修订及相关因素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2] 刘婉,万宇辉,陶芳标,郝加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03:230-234.
[3] 韩阿珠,徐耿,苏普玉.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65-1670.
[4] 刘婉,万宇辉,陶芳标,郝加虎.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04:478-481.
[5] 傅燕艳.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情绪行为问题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6] 刘微.5-HTR和5-HTT基因交互作用与青少年、儿童人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8.
[7]林明婧.护理专业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与述情障碍、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8.
[8] Liang Su change, Yan Jing, Zhu Cuizhen, Stuart Mingjing, du Na, Fu Xueyin, Huang Yi. Analysis 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Suicide Attempted J]. suicide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Edition),2014,4506:970-973.
[9] Qiao Huifen, Chen Yu. [J].]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2506:43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