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冰清
乐清市石帆第一小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608
“文化课堂”要在进行高效率教学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人文关怀,更加注重能力素养,要拓展教材文化内涵,传递深切人文关怀,构建具有学科特点和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课堂文化。因此,抓住数学学科的本质等于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通过教学对学生形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
学数学不只是对理解知识的结论和结论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掌握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理解这个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1、感知估计方法
《估计》一课中1厘米等基本单位长度的建立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通过估计的数学活动形成估计思想方法的重要起点。因此,我将例4的教学进行了细化,做了如下的铺垫设计:
[片断一]:(复习长度单位、用手比划指定的长度和物体的长度。)
1、用尺子画1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尺子,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并把1厘米的长度记在脑子里。
(生1用手比划记住1厘米;生2先看着1厘米,然后闭眼记;生3盯住1厘米的线段,努力记住1厘米……)
2、不用尺画2厘米
师:大家记住了吗?请把尺子放在旁边,接着我们试着不用尺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画完用尺再量,不准的用红笔作修改。
(生1随手画用手,生2比划着画,生3看着1厘米画,生4用方格本上的格子比着画……)
师:画好了吗?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分享一下方法?
生1:我是随手画的,画的太长了。
师:估计可不能随便,请你听听别人的方法,相信下次你会进步。
生2(边说,边竖起食指和中指):我是用2根手指比着画的,这样差不多是2厘米。
师:看来你掌握了用参照物的方法来进行估计,真有办法!
生3:我是把1厘米牢牢记在心里画的,画的长了一点。
师:看看!(用尺子量)你估计得挺准的,只要下次把1厘米记得更准确一些,相信你会画的更快、更准确。
生4:我也是记住1厘米画的,刚刚好。
师:这么了不起啊!看来记准1厘米对于估计长度很有用呢!我们可以向他学习。看来大家都已经认真思考过了,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法,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吧!
(进入例4的教学……)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从画一画的活动中,从用尺子到不用尺,从估计画1厘米到估计画2厘米,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脑海中建立了1厘米、2厘米的长度单位,还逐步的找到估计的一些好方法,在交流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从“生生”的交流中感知了不同的估计方法,如:用手指的宽度、方格本上的格子等作参照。学生自主选择了运用参照估计画的方法,充分说明了此教学环节设计有着明显教学效果。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对基本概念的建立和掌握,就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提升,更谈不上形成一种思想方法了。
2、掌握估计方法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姜伯驹院士曾多次强调,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根基和源泉,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升华与结晶,它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 习惯上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片断二] :(不用尺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
)
师:现在我们先不用尺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在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画直,然后用尺量一量,进行修正,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比一比谁画的最准。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组学生的作品。)
师:请这一组的同学跟我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画得怎么样?
生1:我是用手指比着画的,1个手指宽约1厘米,我就1个个地比着画,画了6次,就是6厘米了,我用尺检查发现短了一点。
师:真会想办法,估计的不错,看来选个参照就能画得准。
生2:我先画1个1厘米,再画1个2厘米就是3厘米,把3厘米记在脑子里,再画1个3厘米就是6厘米了。我画得长了一点。
生3:我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画了6个就是6厘米。我画得很准。
生4:我的想法和他的差不多,我是把2厘米记在脑子里,画了3个就是6厘米,不过我画得短了一点。
师:嗯!你们的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都是记住一个基本的长度然后再估计,能从我们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真了不起!其他的同学还有好办法吗?
生5:……
在估计的过程,强调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估准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得出的一般方法,更有举一反三逆向思维的特殊方法,出乎我的意料,整个片断中处处充斥了学生思维灵动的音符,从这个例题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估计的各种方法。
3、“生生互动”谈何容易
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相互间互动起来是最理想的教学境界,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老师要有精心的组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设计有探讨性的问题,善于激励的手段,丰富且具有挑动的评价语言。精彩的“生生互动”需要师生双方面的有效化学作用,才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例5的教学我希望调动起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但是始终有些欠缺,收录以下片断进行反思。
[片断三]
(小组活动:①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②剪:把估计出的周长剪一段彩带。③围:每个人用自己剪的彩带围一围数学书,同桌相互评价。并说自己估计的怎样?)
师:请一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估计得怎么样?(指名某一小组到讲台上)
生1:(举起剪下的彩带)我估计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50厘米,有这么长!
(学生有的沉默,有的摇头,有的嚷着:不对,他估错了。)
师:请大家保持安静,让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举起彩带去围数学书,发现短了一些。)刚才这位同学估计的确实短了一点,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你也不要灰心,我们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的,相信下次你会进步。
师:你来说说看。
生2:我估计得是65厘米,有这么长!(举起彩带)
师:大家觉得他估计得又怎样呢?
(举起彩带去围数学书,发现还是短了一些。)
生3:我估计得是69厘米,有这么长!(举起彩带)
(举起彩带去围数学书,发现只差一点了。)
师:你估计的还是挺准的,表现的真好。(鼓掌)
师:同桌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谁估的更准确一些。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明显感觉到对学生合作交流方法的指导还比较欠缺,学生不能很好的开展交流互动就急于引导学生说出结论,忽视了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动起来,还需要多多学习锻炼。而学生还是习惯了让老师“牵着”一步步的反馈,这种拘束的表现也说明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是较少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因而对这种自己交流、互动乃至争论的情景甚感陌生,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善于捕捉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即使是理解错了、说错了,也能“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