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微课不“微”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关晓宇
[导读]

关晓宇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汽镇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43-01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如雨后春笋般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加快了教育的微时代,也促进了微课的实施、推广。
        一、源起
        (一)大势所趋。小学音乐对孩子培养音乐兴趣和发展审美情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微课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小学音乐课堂的一些限制,让小学音乐课焕然一新。
        微课一词最初是1960年在美国兴起,到2011年前后国内兴起了“微课”热,微课教学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如今,微课在我国各教育领域、不同学科学段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小学一线音乐教师也积极投身于微课教学的实践中。
        (二)教师意识再转变。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微课就是作为教师所需要学习的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传统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各学科都可以用此法来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教学视野,小学音乐教学也从传统走向现代,给小学音乐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带来了突破性。基于以上的缘由,根据教学的实践谈一谈我对微课的感想与反思。
        二、探索
        (一)时间短,效果好。微课关键之处在于微,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至8分钟最为适宜。《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年级下册的歌曲,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也为15至20分钟,所以在制作时间上的控制是微课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在我首次录制《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微课过程中就发现:素材、语速、熟练度、硬件设备等都成为影响时间的因素。当我第一次制作出本课的微课视频后,时长为15分钟。当微课视频一打开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确实都被吸引过来了,对这新颖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七八分钟过后,陆陆续续出现几个孩子交头接耳、转移视线等,当视频结束,教师提出有关问题时,有小部分孩子根本不会回答,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把视频看完。经过组内老师反复研讨、磨课、重新录制、再制作,把最终的微课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在磨课时发现,从孩子们的脸上就能看出他们的专注、认真,从头到尾的表情跟随着微课内容不时变换,有思考的表情,有恍然大悟的表情,也有开心一笑的表情。看到了这些表情我想我的微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内容精,易接受。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内容少,所以更要“精”,主题突出,聚焦某一个知识点或重难点等,主题更加突出,进行针对性教学。《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由二个部分组成,整首乐曲以四川民歌作为素材,具有浓浓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在制作微课的准备阶段,经过反复解读分析教材,把对乐曲的结构分析作为本课的难点,把感受乐曲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重难点,在根据初次教案制作微课的时候,我把重难点都放在了一起,通多对素材的整合缩减,形成一个8分钟的微课。微课内容是通过画外音的介绍,配合音像视频简述描绘整首乐曲的结构,而在影像素材上增加了许多四川民歌素材,把重点和难点全部融入到了一个微课视频中。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孩子们对于微课非常有兴趣,从头到尾都观看得非常认真,可是由于时间短,许多的内容压缩在了一起,孩子们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遍。


看完微课视频我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乐曲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会说类似“第一部分,很开心……”除了让孩子们开心惊奇之外没有解决我所预设的重难点。这样的微课跟普通的一段视频没有任何区别。经过第一次的试上,反思研讨后对教案及微课重新进行修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乐曲的结构以及感受乐曲的民族风格,把原本的一课时变为两课时,一节微课变为两节微课。第一课时的重难点就是让孩子们了解乐曲结构,而第二课时把深层次的体会乐曲,感受音乐风格作为重难点。根据两课时的重难点,分别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内容不再是混合烦琐的,而是简洁精练,由一个点直击教学主要内容。孩子们不仅看得明白记得住,更可以通过这一个“点”而发散至一个“面”。这样的微课才有意义。
        (三)资源多,情境化。与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利用视频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现教学资源,可以用典型而又具体的事例、案例再现教学情境,增加其真实性,调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而在本课的微课中,我运用了孩子们跳秧歌舞、演唱、演奏的典型案例视频,在真实可感的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教学效果,让孩子们更好地去体会感受并学习。
        三、实践
        (一)具有主体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模式与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已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新教学模式。而在这一模式下的小学音乐微课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微课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微课中,我根据四年级孩子的音乐知识认知水平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设计了一个自主学习任务单,孩子们根据任务单再观看微课视频,可以更有方向性、目的性地去观看。任务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都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还让孩子们观看视频之后自己提出有关乐曲的问题,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解答。课中孩子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乐曲拍号是否变化?”“乐曲第二部分的主奏乐器有哪些?”“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每一部分的情绪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也有孩子提出有个性的问题。例如有一个孩子提问:“老师,我觉得这首曲子开始引子部分的感觉跟《太阳出来啦》差不多,它们有什么区别吗?”虽然四川音乐《太阳出来啦》不是本课内容,但是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也很好,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一个比较并讨论,这样更好地了解了乐曲的引子部分,同时延伸了四川音乐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教学生学。”每个孩子畅所欲言,不管提出什么问题,大家都一一讨论解答,而在这个提问解答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已经初步了解了整首乐曲的结构,既解决了重、难点,又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具有延伸性。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模式下,一节课下课意味着结束本堂课的内容。但是现在一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微课结束了它的使命。在本课结束后,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回家把微课的视频给了父母看,看的同时也给他们介绍了一遍《太阳出来喜洋洋》。”孩子脸上满脸的骄傲,心里仿佛在说:“瞧,我多棒呀,整首曲子都能分析出来!”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我想这节微课应该是成功的吧!微课它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是课堂行之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课后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脑再次观看该微课,可以自主学习,巩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短小、精悍则是它独有的特点,拟真的教学情境,重难点的精准解析,方便的自主学习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作为一线小学音乐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钻研,制作出高质量、高效率的微课,发展小学生音乐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为更多的孩子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平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