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生互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黄有良
[导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评价方式,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课堂更精彩,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创造机会、留给时空方面促进互动。

黄有良     四川荣县旭阳镇西街小学校  四川  自贡  64310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评价方式,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课堂更精彩,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创造机会、留给时空方面促进互动。
【关键词】师生互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深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57-01

        新课程改革倡导互动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往往没有互动少。教师的激情澎湃,但学生们依然“我心飞翔”,不能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为了让课堂更精彩,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互动方式?
        一、创设情境,准备互动
        (一)利用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走进课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课前收集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学生所了解的仅仅是文字方面的知识,纸上谈兵作用不大的。地球有多美丽,有多壮观,学生们能深入体会吗?于是,教师播放了一段宇航员遨游太空拍摄的地球视频,一个水蓝色晶莹的球体缓缓地出现在学生眼前,还在不停地转着。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地球的美丽壮观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朗读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读出地球的美。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了,课堂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走进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现在的学生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离李大钊所处的社会动荡的年代较远,要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有一些困难的。教师不急着让大家学习课文,而是跟学生聊生活:冬天容易产生静电,手经常会被静电击中……这时有学生立刻接过话茬:“嗯!麻麻的,很不舒服。”教师又问道:“有谁不小心,指甲被异物扎过?”“上次我妹妹被扎过,疼得哇哇直哭。”发言的这位同学眼神中还充满着担忧。教师继续引导着:“这些我们是不小心碰到的,可革命者李大钊是被逼的……”学生们眼睛都瞪圆起来了。“平常的静电都会让我们难受,可李大钊却要受坐电椅之苦;指甲流血就会让我们哇哇大哭,可李大钊却要受拔指甲之痛。即使敌人再残暴,也动摇不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就这样一个李大钊,你们有兴趣了解吗?看看从课文中,你对他能了解到哪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赶紧抓起书本往里钻。这样,就为课堂的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适时点拨,促进互动
        提问是教师促进课堂互动最常见的方式,它是师生之间的桥梁。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太简单,没有意义;太难,气氛就会沉闷。当我们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如何描述它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解释代替学生的思维,从而制约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在学习《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的外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概括下他的特点,可学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场面十分尴尬。教师灵机一动,何不把关键词去掉,看看是否能唤起学生的思维。


教师便顺势引导学生把“圆脸”的“圆”和“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去掉。这样一对比,学生们便恍然大悟,知道闰土是年少而天真活泼的。“紫色的圆脸能否换成苍白的圆脸?”“不行!那样,闰土就不健康了。”适时地点拨,缓解了尴尬的场面,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收获。
        三、创造机会,诱发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技能非常重要,课堂能否互动取决于教师能否抓住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否创造互动机会。
        (一)增强意识,提高效率
        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如果他们听了太久的课,他们会很累的。即使他们知道,他们也不愿意说话。此时,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得到增强。比如,在了解李大钊人物特点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在规定时间内显示李大钊对革命忠诚的句子。“让我们看看谁又快又准确?时间到了”,一声令下,学生们紧张地搜索相关句子。沟通中,原学生未完成报告,后者则希望紧急补充。结果公布后,获奖者面带微笑,满满成就感。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学习是为了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果教师教学时,只停留在文本上,学生就不大感兴趣,没有兴趣,那课堂上该怎么互动呀?现实生活是我们的源泉,一旦联系起生活,学生便会滔滔不绝。在学习《桃花心木》时,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可能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因素,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的心。学生不难想到生活中难以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等,他们就愿意开口,还能举出具体的事例。
        四、留给时空,深层互动
        要让课堂更精彩,互动更深层,教师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的互动才更有效。
        (一)动静结合
        课堂互动不一定就得有动的画面,有时需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番,动静结合。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提到“我何曾留着想游丝样的痕迹呢?”此时,不要急于求成,只追求答案。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番,学生才能明白作者觉得自己没有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课堂的互动才更有效。
        (二)寻找动力
        班上有许多思维薄弱的学生,他们也想努力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但他们转不开头,不知道该做什么。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人来帮助引导他们。事实上,身边的学生是他们的学习资源,是课堂互动的动力。课桌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以解决他们的迫切需要。让学生们找出《夜莺的歌声》中描写夜莺的句子时,教师虽然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可多数只找到动作、神态描写,这时,教师便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下。在小组的探究下,他们发现原来文中还有那么多处的语言描写。接下来他们很愿意在班级交流一番,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互动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勤于探索,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让语文课堂更充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紫屏.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沈在连.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三维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16):32-35.
[3]丁三妹.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9,(1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