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杜海娟
[导读]

杜海娟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中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64-01

        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般而言,学生的求知欲望是通过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起来的,而且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起点;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不要代替。
        但是我们知道,教必须考虑学生状况。常说教无定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应遵循哪些大的教学原则呢?现行的新教材都是教学内容混编,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的。我们对学生“符号感”的教学要求不必要,也不可能借助某一课时。
        某一章节就达到。它要求我们贯穿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长此以往、循序渐进,但又逐渐达到其必须的目标。为此,在教学中也要有相应的策略。
        策略1.重视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去认识与理解符号感。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策略2.体验情境中对符号的需求—引导学生去感知与顿悟。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利用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符号的优越性。
        例如,在完成课题学习“做一个容积最大的无盖正方体盒子”的过程中,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学式子计算、表格记录数据,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等等。
        在进行数学活动“正方体涂色”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用含n的代数式来表示所要研究的问题。在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符号,体会到使用符号的方便与简捷。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相应的实例。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创设的情境,用符号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实践活动对引导学生去感知与顿悟符号感,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策略3.循认知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建立并发展符号感。符号感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同时要逐渐渗透归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