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活跃学生个性思维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曾勇
[导读]

曾勇    广元市利州区八一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68-01

        作为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要让课堂生动有趣真是太难了,不过,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平时多动脑,勤奋探索,就能创造出许多适合自身及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亲身体检,放飞思维
        新课程纲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上低段口语课时,会发现许多学生仅能说一两句话或几句话,而且不具体。这时,如果让孩子们能亲自体验,就会有所见有所想,才有所说。我上课文《秋天》时,课后请孩子们描述秋天的景色,很多同学都能按原文叙述。忽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的秋天为什么和书上的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同学们来到山坡上,让他们走进田野,走上小山。让他们仔细观察这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在小山上,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有的说:“老师,你看那树林,叶子还是绿绿的,中间有星星点点的黄叶。”有的说:“菜园里的菜全都是绿的。”还有的说:“稻田里有好多稻草在排队,在做操。”这次野外观察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回校后,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写了一篇《家乡的秋天》小习作,许多同学的习作字数达到了二百字以上。后来,天凉了,下起了绵绵秋雨,又让同学们在校园里观察,让他们明白:绵绵秋雨也是秋天的特点。
        二、改变学习方式,能创设活动性语文教学的情境。
        《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设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那是上《坐井观天》时,要求学生们理解本课的寓意,我请了几个大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严实的“井”,让一位学生坐“井底”当青蛙,让“青蛙”说说他看到了什么。接着,座位上的同学用练习册卷成圆筒做“井”。再通过“井口”看世界,说说看到了什么。领会“井口大的天”。最后“青蛙”们都跳出了“井”。这下教室里沸腾起来。“青蛙”们看见了“天太大太大了”,还看见了“学校、小山、树林、居民的住房”,有的还想象看到了大海、珍稀动物、奇花异草、首都北京、美国、太平洋……我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对青蛙说一句话。有的同学说“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有顽皮的学生说:“可怜的小青蛙跳出来吧,外面的天地真大啊”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发言。课后,同学们邀请我和他们一起演练课文内容,看到孩子们那认真而又兴奋的样子,老师能不欣慰吗?
        这也是常说的寓教于乐,课堂中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文,避免了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过,游戏活动一定要适合学生实际和所学的内容,否则,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
        三、以人为本,尊敬学生,重视他们的问题
        关爱学生,是每个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上低段语文课,老师们一定会发现孩子们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尤其是调皮学生的回答更叫人另眼相看。有一次,学校组织观摩课,我上《咏柳》,教生字“垂”,当时,我认为最好识记方法是熟字(睡)去偏(目),可有一好动生突然大声说:“垂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千,中间是草字头,下面是士,只是中间那一竖是相连的。”我不以为然,没理睬,后来,他又再次提及此事,我忽然意识到:这种识记法虽然不合常规,但有利于识记生字,而且这位学生的确动了脑筋。于是我连忙认错,给予肯定,随着课堂的深入,这位学生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和我配合得相当默契。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这也是《标准》“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努力探索,创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情境。
        四、体验情景创设,优化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当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当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时,应该受到欢呼和鼓掌。一个是伴随着“经验”。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为学习打开了一扇广阔的世界之门,都是作者人生经历和灵感智慧的结晶,都与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生活有关。教师要表现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用还原文本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角色介入、表演、营造课堂场景。例如,笔者在教授《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的别离感。这样,学生如果在外被塑造,在内被感动,就会在自己的情境中培养自己的情感,加深记忆,体验文本的精髓。第二,以“生活”行走,以“风景”生活。自然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有无限的诗意和美好,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粹的情感。面对教室空荡荡的墙壁,学生感受不到花香和歌舞的欢乐。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有灵性的课堂,它能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和潜在的感知。在学习文本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进入领域和社会,体验文本中表达的情感。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看看,听听青蛙鸣叫的声音,感受一下大米迷人的金黄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希望,什么是收获,什么是沉重的喜悦;带他们去工厂,去农村看看,去农田除草,个人觉得“劳动最光荣。”。
        五、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创建文本场景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很难完美地复制文本中描绘的场景,这是制约场景教学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和更多的高科技设备进入小学课堂,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文中描述的场景可以更好地得到多媒体的补充。因此,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是教师利用好情境教学的重要保证。例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时,学生难以理解鲁迅少年时期经历的少年闰土的形象,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重塑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如此,学生的身心可以跟随着情景的深入,逐步理解少年闰土的形象和长大后的闰土的性格转变,从而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知识,并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在教授例如:《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有这样一 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 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 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 你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