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问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江丽华
[导读] 学生的提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积累和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为了激发灵感火花,产生困惑,发现问题。学生的能力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与课堂表现有关。促使学生提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养成提问的习惯,并探究他们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学生的问题不应该停留在宏观的表面,而应该能够抓住本质,分析细节。

江丽华     福建沙县实验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学生的提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积累和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为了激发灵感火花,产生困惑,发现问题。学生的能力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与课堂表现有关。促使学生提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养成提问的习惯,并探究他们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学生的问题不应该停留在宏观的表面,而应该能够抓住本质,分析细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动发问;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58-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国家和公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何培养具有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开阔视野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师应该在促进学生主动发问上下功夫。
        一、积累知识,激发灵感
        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首先,教师要注意学生课前预习,通过询问家长、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语义学,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多次阅读文章。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应该记录下他们的谜题和问题,并尝试自己找出答案。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学习;其次,要根据教师阅读水平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
        比如,在讲解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让学生课前预习,通读全文,熟悉生词如壁、虎、借、尾、爬等;再在家长帮助下查阅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的图片,了解四种动物的不同形状、习性、特点;之后让学生再重新阅读课本,将自己不懂地方标记出来,留待课堂讨论。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为什么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都有尾巴,它们能不能像壁虎一样长出新尾巴?”教师表扬了该学生的发问,“很好,你的问题非常值得思考,可以看出你一定认真预习过课本了。那么,谁能回答这一难题呢?”一位学生尝试回答:“我觉得应该不能,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老黄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蝇子,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它们的作用都不一样,所以壁虎能长尾巴,其他几种就不一定了。”另一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爸爸告诉我,壁虎能再次长出尾巴是因为它具有再生功能,遇到刺激时会断尾求生,其他几种都没有这一特征。”教师高度赞扬了这两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预习之后,往往能提出各种有建设性的问题。在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也能产生各种思考,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营造氛围,激励勇气
        如果师生关系友好融洽,课堂气氛宽松自由,学生可以大胆表达,树立自信。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不过分强调纪律,注重成绩,使学生在心理状态中保持自信和放松;另一方面,要做到心无旁骛、心无旁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并认真对待。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不应该批评他们,而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比如,学习在《猎人海力布》时,教师要富有亲和力和情感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故事书呀,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都知道什么故事吗?”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导入主题:“大家都很厉害,知道这么多的故事,今天呢,老师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民间故事,它叫做《猎人海力布》。


”接着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朗读,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海力布、小白蛇、鸟、乡亲、旁白,体会文章情感内涵。结束之后,让学生自由发问,有的学生问道:“海力布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比如,让乡亲们观察一下周围的动物,看看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异动,让乡亲相信之后一起逃走。”教师微笑着表扬了这名学生:“你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都在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提供的这个办法听起来相当不错,既能避免海力布泄露秘密,又能挽救乡亲的性命。当时的科技水平很落后,大家都不知道发生灾害时动物会有感应,缺乏生活经验和灾害应对措施,大家即使看到了动物逃离,只有海力布提供能让大家百分百信服的证据,大家才能舍弃自己的家离开。”学生听完之后若有所思,更积极地发表看法。学生长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学习主动性、自觉性。
        三、培养意识,引导提问
        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提问质量会越来越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贯彻问题意识的原则,经常用问题把课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关键点产生疑问,并逐步从教师的提问发展到自我提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当学生的问题层次较浅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逐步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讲授《曹冲称象》一文时,一边讲课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问题:“为什么要称大象,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曹冲称象的步骤又是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表达,无论对错,都耐心疏导,帮助学生完善观点,整理思路。一位学生对此问题回答道:“因为大象又高又大,像一堵墙,单凭人力无法测量体重,官员们的方法有的是造一杆大称,有的是把大象宰了称。曹冲称象是赶象上船、沿水划线、赶象上岸、装石到线、称石头几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接着让学生仿照自己的提问设想问题,于是学生纷纷开动大脑,认真思索,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其他官员的方法不能用呢,错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教师逐步深入的引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能稳步增强。
        四、指导方法,提高水平
        语文教师应加强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适当的位置提问,可以对题目、重难点、关键点、中心句提问,在这些地方给予学生提示;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技巧,可以通过对比、总结、联系实际等方式提问。
        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让学生从题目开始关注,设想本文主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试着对每段内容总结,寻找重点语句设想问题。有的学生提问道:“文章的写作脉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布局?”有的学生则问道:“作者前两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还有的学生问道:“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教师的支持,引起了学生广泛的讨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提问,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国华.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提问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 2015,(11):72. 
[2]李明旭.让语文课堂有“温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11):37-39. 
[3]朱梦婷.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