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人文情怀”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钱慧
[导读] 人文情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情怀,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于自身人格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语文教学环境中,如何实现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如何借助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来挖掘人文情怀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

钱慧    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444300
【摘要】人文情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情怀,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于自身人格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语文教学环境中,如何实现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如何借助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来挖掘人文情怀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教材;阅读教学;人文情怀;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63-02

        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并不是我们的肉眼能够认识的,而是通过心灵上的感知来认识的。在当前应试教育大趋势下,语文教学为应试而生的趋势依然存在,虽说提倡素质教育,但最终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演变成了应试教育。语文作为国学最基本的东西,学生们学习它,应该是通过对先贤先哲思想的学习,来培养自己在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素质教育趋势大行的条件下,这样的现象无疑是受到冲击的,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始终记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学会如何去思考,而在思考之前,学生的人文素养当是培养的重点。
        一、关注语文经典文本阅读,巧妙融入家国情怀于文本阅读中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了高远的志向,就有了正确的人生航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集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家国荣辱感。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一种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杜甫的《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班固的《苏武传》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体现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学习中感悟人文情怀
        阅读最重要的是在于思考,只有抱着一颗思考之心去阅读,你才能提升自己。阅读的深刻之处在于思考。但是我们却必须承认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在阅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常常忘记自己读的是什么,或者是根本无法从阅读中获益,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在阅读之中,没有用心去思考,自然无法体会到先贤们的贤者心态,自身也就得不到提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仅在于匆匆一瞥,这样是无法得到提升的。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学生置身于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从而才能深刻的理解贤者的心态。唯有引导他们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才能体会到当时贤者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亦如史家之绝唱的作者司马迁,其饱受着巨大的自宫之辱,却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太傅岗位,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以一颗思考之心去深思,又怎知司马迁那颗海纳百川的沧桑之心呢?因此,学会教导学生以一颗深思之心去深思,置身于先贤哲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他们的豁达与包容,学生们才能真正的受到启发,才能做一个有思考的人。



        在当下,受到各种阅读媒介的影响,电子在线阅读、网络小说等的频频出现,抑或是抱着某种功利性提升的阅读的影响,使得原本最能陶冶人类情操的阅读丧失了最原有的功能。学生们在阅读涉猎方面也大为受到冲击和影响,不再是以一颗虔诚之心去阅读,而是粗略通扫。无疑,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人文情怀提升的阻碍条件。古人云“文以载道”,如若没有用心去感知,怎知其中之道呢?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多去阅读诸如《二十四史》、《 史记》、四大名著等名著,同时,也要教导学生要端正自己的阅读目的,以虔诚之心,而不是功利性地阅读。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两样东西—— —书和生活,书给我们以启迪,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阅读之余思考的空间。怎样有效的阅读,首当抱有一颗虔诚之心,文字在讲别人的故事说人生的道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阅读态度,才能真正的感受先贤哲者们那广阔的胸襟,以及那深奥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灵魂深处最真实的东西,与他们达到心灵的共鸣。
        三、变革教学思路,将人伦文化融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传统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对高中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尊重。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深刻启示我们对于尊敬老人、奉养长辈的思考,“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指为老人得到较好的供养,生活无忧安享晚年,体现对人伦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的认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说老人不再承受体力劳动之累,供养有方,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孟子这一思想出发点正是我们教育学生继承与发扬人伦文化的基础。李密的《陈情表》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辞不赴命”为主旨,凄楚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中教育中重新树立“百行孝为先”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和民族的聚合力。
        四、利用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一方面语文作为最为基础性,世界最具广泛实用性的学科,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历史文化的生命价值和人文情怀。语文教学不能只教给学生“工具”而不参与学生心灵的塑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主动鼓励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探索,教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后懂得大局意识、有家国情怀等,不能从小着眼,只看到个人利益。平日可以让学生多阅读,积累文学知识,摘抄有意义的句子,再结合自身体验感悟融会贯通,同时鼓励学生向文中、生活中具有优秀品格的人物学习。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也是落实生命教育的显形学科,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让学生关注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语文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大量的作品、通过语言文字及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坚定信心。因此,在文章学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总之,教学最终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而语文作为教人思考的基础,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上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认知,而不是只注重分数的教育,分数只是在上述基础上一个附加的产物,不作为看待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人文素养的条件。因此,唯有培养学生如何去认知、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评判、如何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那才是当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才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翁红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35-36.
[2]赵阳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6,(02),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