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容安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上   作者:容安
[导读] 问题导学策略强调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把复杂的知识变成简单的问题,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启发学生思维,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安石镇六江小学   容安   535327

摘要:问题导学策略强调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把复杂的知识变成简单的问题,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启发学生思维,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该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从数学视角看待周围事物。因此,探究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章对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运用
        引言: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学策略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学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学策略的概念分析
        问题导学策略的核心是“问题”和“导”,“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的关键,指在授课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有效启发,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在该教学策略中,“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区分,包括概括性问题、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预测性问题等,并根据不同问题特点实施针对性引导策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一)以合适的问题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迫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享受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特点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积极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发放了导学单,其中包括这样几个核心的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2)怎样求出一列数据中的平均数?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平均数,试举一个例子说明。这样几个问题将平均数一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学生经由几个问题出发,展开了学习与探索,并初步明白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先加后除和移多补少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不仅如此,学生还回忆起学习中教师计算平均分的实例,知道教师算出的平均分就是全班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数。带着这样的发现,学生再走进课堂去学习跟平均数相关的问题,他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学习效果自然突出。



       (二)问题导学,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理念中提到了“为迁移而教”,也就是说,“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迁移知识。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教师首先要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巧妙地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不断思考,从中提炼出与新知识相关的概念和法则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巩固学生原有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以点睛性问题为抓手,促进学生思考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是课前的先学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提出合适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其次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要针对学生未曾涉及的领域提出指向性强的问题,用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体会和领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注重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更大.因此,在问题导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应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急于否定,也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就批评学生,而是要以鼓励为主,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问题来反质疑,促进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故意放错,让学生能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过来。在一开始,学生可能认为教师就是权威不敢质疑,教师可以多试几次,最终让学生敢于质疑。
       (五)问题导学,深化知识理解
        教材内容记录的是知识的静态过程,省略了其中动态的知识变化过程,使知识呈现相对固定,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导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尝试着走进知识,感受知识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真正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进一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结束语
        总之,问题导学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问题引领,要提升问题的质量,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彩华.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0):196.
[2]达维萍.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9(09):70.
[3]胡琴.问题导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05):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