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亮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一中 241100
现在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种子”是:友善、思考、独立,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质,情意是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
一、中学生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品德课教学一致认为在品德课教学中实行“核心素养”培育势在必行。在学校领导的教学教研主题思想的引领下,品德教研组“核心素养”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就是紧扣“教学理念”,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深刻体验,逐步生成经验、内化为品德行为的教学设计。课堂上以丰富的教学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架构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是本组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人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构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的生命活力与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形成与发展。因此,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和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
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活动着的个体,活动是认知发展的关键;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认知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进行建构形成他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
三、品德教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反思,并以同伴互助、协作教研活动等形式,以点带面,共同成长。品德教师“聚众人智慧于一体”研讨与实施能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各学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素养的不同,品德教研组决定分三个学段进行研讨、实施、低学段研究主题。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活动之间的融合培养研究中年级研究主题,情景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培养研究做为高年级研究主题。学生品德素养形成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培养研究。基于上述思考,我校拟定并申报“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实验。品德教师大多是学校领导,(她)他们任务繁多,有很多品德教师也是数学教师兼职任教,为了达到教研的效果,每一年级都有主题备课人,其余教师分享修改,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备课。教研分学段研究有的放矢。?
四、沿着现状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综合研究的思路展开。?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鉴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并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将对个别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以他们的教学实际为基础,对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找对策,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实践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探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六、收集学习有关理论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制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前期研究基础调研。准确把握教材、做好学情探测与分析;如何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活动与“核心素养”融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实效性设计的能力。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写成论文上交。以新课程、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七、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研究水平。?加强督促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实验中的偏差。及时反馈与交流,形成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课题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学科研不分家,使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师生发展服务。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教师围绕学段分组写成撰写论文和活动反思。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