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殿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 程联亚
[导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讲究策略、方法,关注过程、结果,涉及教师、学生,关系资源、
        程联亚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校 408400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讲究策略、方法,关注过程、结果,涉及教师、学生,关系资源、投入等等,只有每个环节、每个主体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能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做好教学工作。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探究教学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教学工作
        教育部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传递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塑造高尚人格,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渗透传统文化,让其成为文化传承者,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促使师生端正态度,投入热情,做好本职工作。而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研读教学大纲,分析学情,进行多方探索,终有所获,如下所示:
        一、增强沟通,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主动学习、持续进步的保障。笔者原本想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致引领学生进入艺术殿堂,但却发现学生学习兴致不足,学习热情减退,不仅不做预习、复习工作,就是课上也不认真听讲,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情绪和学科教学进度。基于此,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改善的对策:教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认同学生,了解学生的口味,解决学生的困惑,刺激学生的兴趣点,让其重新走进艺术殿堂。
        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按照以往的教学顺序实施了教学活动,却发现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发呆、四处张望、翻阅课外书籍的情况陆续出现,影响了笔者的教学心情,但笔者并没有将过错推到学生身上,而是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增设了“师生茶话会”活动,即笔者暂时远离教学主题,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再将话题转移到本次的教学活动中,巧妙询问学生对本堂课的建议。一番交谈后,笔者得知了原因:原来是笔者的教学形式过于落后,单一,教学顺利较为固定,让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得知原因后,笔者立即调整了心态,重新规划了教学计划,替换了旧有的教学活动,具体就是用自主学习代替教师的讲授活动,用实践活动代替言语活动,更为重视过程、学生的点滴进步。新的活动实施后,教室沉闷、压抑、枯燥的教学氛围一扫而光,孩子们被活动所吸引,学习热情高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了自我反思和互动沟通,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善,重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教学效果显著。
        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与过去重视成绩、重视基础知识不同的是新课改更为提倡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开拓与创新。而据笔者了解语文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判断力等,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对学生要求较高。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剔除旧有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各种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
        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乌鸦喝水》这一篇故事时并没有满足于基础知识的传递与文章主旨的渗透,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头脑风暴,激发其创新能力,即让学生开动脑筋,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简单的方法帮助乌鸦喝到瓶中的水,打破了思维定势。学到《咕咚》这一篇文章时,在学生自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再如,学习《普罗米修斯》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在故事的结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普罗米修斯屈服于宙斯的权势,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学到《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时,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认为小鸟是正确的,青蛙是错误的,提升了判断力。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了教学新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这一目标,由此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概括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三、改良形式,更新体验
        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致,产生了审美疲劳,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笔者努力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理念,创新教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其实,很多新颖的教学形式都是从旧有的形式中改良出来的,有着旧形式的影子,但发挥着新的价值,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接收,而是要学会筛选,学会判断,从旧事物中挖掘出新内容。
        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文章时,笔者将影视剧观看活动改为了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既能燃起学生表演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学生记忆。事实证明,笔者的做法是正确的,与过去相比,孩子们的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到《妈妈睡了》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渗透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意。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时,原计划是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但为了给孩子全新的体验,笔者召集家长们进行了一场亲子活动,变书面表达为当面表达,感情更为真切,语言更为丰富,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再如,学习《夜宿山寺》这一课内容时,背诵全文是教学目标之一,虽然笔者预留了课前背诵任务,效果却不尽如意,为此笔者设计了课前五分钟活动,即在正式授课之前,全体学生要大声诵读诗歌,做到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可能一两次效果不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熟能生巧,由口入耳再到心,就会顺利地完成背诵任务。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为教学形式可以变,但不能全变,需要改良,为此将影视剧观看活动改为了课本剧表演活动;将书信情感表达变为了当面情感表达;将集中背诵改为了课前五分钟诵读活动,形式稍有改变,但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值得肯定。
        四、延伸教学,巧用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且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口味,因此能发挥出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因为教材篇幅有限且内容相对浅显,如果教师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还需要进行课外拓展,即依据教材文本拓展相关知识,旨在开拓学生的眼界、实现课内外的沟通,还能将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巧妙利用起来,发挥教学合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正常进度。
        如,在学习《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被小刺猬偷枣的可爱模样所吸引,意犹未尽。见此情景,笔者为孩子们推荐了作者宗介华其他的文章,有《蜘网上的谜》《七月七,黄瓜架下听“信息”》《古地里的歌声》《鸟腿上的秘密》《皎洁的月光下》,满足了学生的阅读诉求。学到《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文章时,为了督促学生阅读,笔者发挥了学生监督力量,成立了阅读小组并指派了组长,由其负责督促其他组员阅读;同时笔者还发动家长力量,鼓励其发挥监督、引导职责,协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再如,学习《燕子》这篇文章时,笔者将学科教学与生活实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打开了学生的回忆,让其凭借以往的讲述与燕子相关的知识:燕子出现的季节、外形特征、民间寓意等,让课堂充满了生活化气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了拓展教学,或者引进课外阅读资料或者借助家长、学生教学力量,亦或是借助生活教学资源,总而言之突破了教材文本的局限,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
        综上,笔者自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以来就认识到了肩上的重任以及教师在教学工作的价值,为此勇担职责,热爱工作,接受挑战,以期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度,与学生携手进入语文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曾梦佳.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09).
        [2]聂春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现代交际,2017(09).
        [3]吴开萍.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教师),201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