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何家梅
[导读] 在生物教学的构建课堂当中,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何家梅
        新北区实验中学 213000
        摘要:在生物教学的构建课堂当中,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一方减少或者覆灭,在生物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就相当于保护我们的生物圈的观念。促进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自身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关系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构建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学科事实,整合归纳信息,帮助学生逐级构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层级体系,形成学科思维与能力。科学思维与能力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在生物学习中,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性创新的总体提高。笔者结合两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将从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的活动,总结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中的因素,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了解影响生物的生活及分布的概念、小组讨论具体案例,互帮互助提升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对初中生物的教学进行研究与分析,认为想要做好初中生物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总结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生物学是能够让学生进行思维开拓的一门学科,传统的生物教学对学生只是进行讲解,没有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案例说明,学生学起来是处于模糊状态的,而在生物课堂上引入具体的案例教学,能够使课堂变得更高效,而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由浅到深的逐渐的进入到学习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展示植物的生活环境的照片,可以进行对学生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其影响的因素,并给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划分。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般概念——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例如: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农田中的一株小麦苗,教师:“你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重重阻碍,哪些是你茁壮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或者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学生1:“需要水、阳光和空气”,学生2:“不能被别的动物给吃掉,比如说一些小虫子”。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进而对生物知识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掌握,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而通过接下来的对各因素进行分类的小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得出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光合作用的进一步考虑,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稳固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总方针。
        二、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了解影响生物的生活及分布的概念
        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完全的放在一种情境当中,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之后,教师要给予一个正确的方向,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例如: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分析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并可以根据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及分布的概念的了解,同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展示北极狐和大耳狐的照片,并用学生容易看出的记号笔指出两者的耳朵,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观察这两者动物的耳朵有什么区别呢?并让学生进行造成这样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图中两只狐,分别为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及生活在草原的大耳狐,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只是北极狐呢?你们觉得为什么这张图片是北极狐呢?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进行所提问题的讨论,在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让学生派代表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生存的环境和温度是使两只狐狸耳朵长得不同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狐狸的耳部的形态大小是与散热有关的”,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提问与解答,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概念“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及分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提出相应的后续问题,老师:“同学们,你们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学生:“沙漠中缺水,在沙漠中生长的仙人掌的叶子是针状的,可以减少它们体内水的散失”。老师:“非常好。”下面带大家看一则影片,影片的内容为,在大自然里生活着很多的生物,每个生物要生存下去,是需要去捕食、竞争、合作或者寄生在其他生物上进行的,教师通过这样的影片播放,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影片中出现的画面有,猎豹抓住羊,蜥蜴捕食蜘蛛,这是捕食关系;小河中生存的水稻与小草是竞争关系;蜜蜂和向日葵是合作关系;蚜虫和草是寄生关系,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学生清晰的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具体案例,互帮互助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了环境中的生态因素会对生物的生活及分布产生影响后,相反的生物也可以适应并且影响环境的。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定的肯定,并结合教材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讨论之后得出的答案提升信心,也可以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在本环节经过学生解释,学生补充和教师指导这几个步骤之后,学生对探究的知识认识深刻,可以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针对有些小组讨论的并不清晰的情况下,教师要在课堂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帮助与归纳,引导学生学习的正确的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课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与讨论,资料分析的内容为素材,可以运用雷鸟、向日葵对环境是怎样进行适应的以及蚯蚓对土地是有怎样的影响的素材,让学生采取小组活动,以互帮互助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讨论:雷鸟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向日葵是怎样适应太阳的?蚯蚓对土地有什么影响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雷鸟在冬天的时候会变成白色和大雪融为一种颜色,夏天的时候就会变成土色和杂草融为一种颜色,向日葵会随着太阳的方向进行转动,来吸收阳光,蚯蚓在土壤中的排泄物可以是土壤变得肥沃,钻的洞是让土壤松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实例的基础上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进行补充,如雨季的草原与夏季的草原是不同的颜色的,这是因为水的影响,大雁进行南飞,和在洞口晒太阳,这是因为温度的影响,老虎的毛色和草地的颜色一样,这是老虎的保护色,竹节虫和草地融为一体,这是竹叶虫的拟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促进了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在七年级的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应以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生物学的学习方法。而通过小组之间互帮互助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生物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保证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俊丽.聚焦学科德育 落实立德树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例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2019(10):4-5.
[2]庄国郑,沈甜甜.基于知识层级体系构建的初中生物教学——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35(03):1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