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何方元
[导读]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来规范自己行为准绳的一种意识,其更像是一种能力
        何方元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一小学  564600
        摘要: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来规范自己行为准绳的一种意识,其更像是一种能力。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粗谈如何有效地发挥课程载体价值来实现对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教学实践
        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基于教育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内容来实现有机的渗透,从而达到对其思维意识、观念等层面的深入影响。作为意识形成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阶段,教育者有必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载体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养成一个积极的规则意识,在切身体验中感受遵守规则和践行规则的难能可贵。
        一、挖掘教材,整合资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可以理解为是课程标准的具象化产物,教师也应该严格依照课程标准对教材做出分析和挖掘,进而结合实际学情来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新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着生活、教育、道德、法律、规范等方面,那么对其进行挖掘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解读教材的同时也应该适量地对其中某方面较缺乏的元素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落实在课堂之中转化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此外,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看,教师还应思考并划分出教材中有哪些知识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掌握的,哪些知识又是需要进行一定启发和引导的,这样在做好提前预设的前提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会变得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也更便于教师从中寻找规则教育的渗透点,真正将学生带入生活之中,去看待、审视和评价哪些居于道德认知冲突的事件,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二、联系生活,因势利导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地去引入生活元素,能够充分地唤醒和调动起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自然也能够更好地去认识和了解更多规则的实际价值,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性行为。

一般地,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知识内容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可以密切的联系生活,一来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来也能够更加便捷有效地传递规则意识,增强学生对于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的认识。例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中,本课主要涉及到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情感态度,珍惜当下的一切。那么说本课涉及到的规则意识其实就是对于自己日常行为的约束,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新时代以来,地球上各个国家在进行建设发展的同时所滋生的环境问题,如急剧减少的森林、琥珀、湿地;面临枯竭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化石等燃料排放出的温室气体所导致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哪些,它们是否应当成为一种规则而存在。在引申出本课主题“人类如果不尊重大自然,其势必也会遭受到大自然的乘法。”之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当前的意识,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行,不乱丢垃圾、多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等等。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使规则意识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从始至终不会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更应该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实现有效的规则意识渗透,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去到实际生活中体验规则的存在,并且在真实体验中完成内化。规则教育的目的也正是使广大公民能够切身体悟到有规则和有秩序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传递规则,灵活多元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可以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教学主题和内容更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也有特殊意义。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漫画或是绘本等体裁类型,其既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更加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传输。一些故事绘本中带有一丝幽默诙谐的讽刺、折射性的连环漫画也十分受学生的喜爱,这也成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大特点,很多试题中也有较多形式。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向学生渗透规则意识离不开教师对于多种教学元素的综合运用,本着唤醒和调动学生内在认知经验的初衷,即可使小学生能够在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过程中无痕地接收到良性知识和意识的传输。
        综上所述,规则意识的培养同属于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更是启蒙阶段与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内容。因此,把握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发挥其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渗透作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该明确其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3(01):75-76.
        [2]廖宏清.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规则意识构建的策略研究[J].新教师,2019(08):68-69.
        [3]韩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8(13):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