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荣立
晋江永和中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键。所以,确定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结合起来。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一、研究课标掌握教学目标的定位
数学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以数感这一核心词为例:
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
只有很好地解读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
呈现一节关于有理数运算的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如果飞机上升100米记作+100米,下降100米记作-100米------则:
(+100)+(+50)= (—50)+(—100)=
(+100)+(—50)= (—100)+(+50)=
归纳法则:根据上述算式,发现同号两数相加时应怎样计算?异号两数相加时呢?学生一篇茫然,最后是在教师的极力鼓励下,他们才勉强的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接下来教师给出一些算式,反复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此案例知识目标明确,但是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游离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价值没有体现出现,学生根本没有弄清楚这些算式是怎么来的?生搬硬套的总结出计算规律,让学生情感和态度上显得苍白无力。
课堂生活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教师要将情感融入课堂,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有乐观进取、爱学习、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所以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合理结合,怎样让三维目标最优化处理?所以必须更好地研读课程标准,方能更好把握的教学方向和深度。
二、研究课标定位教学目标的层次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透,所以会偏离目标,出现本末倒置现象,比如《圆》中要求: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段要求中先后出现几个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探索”。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是举例说明对象。学生能够描述等圆、等弧,辨认他们足以,不要对这部分知识有更高的要求,增加学生负担,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圆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圆的概念形成过程,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圆的概念区别联系,要求高一些,但要让孩子们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探索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形成能力的目标。
只有研读课标,才能设定符合学生学习目标,才能关注到学生能力形成的实际。才不会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才不会把课堂简约成“明算理、重练习、成能力”的课堂,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
三、研究课标对教学目标中教材的发挥
教材的使用让我感受到:极大的开放性。那一片片的空白既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也给教师自主使用的空间。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挣脱老教材的束缚,又要深入解读新教材。
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根与系数关系这部分内容,新教材作为选学内容,要求学生探究结果的记忆和应用。可是有些教师还会“深挖洞,广积粮”。大讲特讲的根与系数关系。那么面对教材,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我们有解读教材的权利,但是不能随意解读教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切实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对课标、教材精心解读和品味,势必会因自身的随意造成误人子弟。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找准学生的起点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对教材要深入解读。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的必须认知基础?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绪出发,对教材进行开发。对教材的“取”与“舍”适合学生的学。
吃透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新教材的弹性很大,教师大有可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开发应该以梯度、深度、广度等方面。避免同一水平重复,更避免浮于表面,泛泛而谈。知识即源于教材,也要高于教材,资源内容要丰富多彩,由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取舍,以提高开发利用的有效度。
解读课标,更要深入课标,利用课标,改编教材,让问题开放可探,增加学生探索的梯度,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把信息量大的问题变成信息量小的问题,把封闭问题变成开放问题,无论是对学生参与的面、深度都是有效果的。抓住学生的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来知识上的生长点,起点要适合,才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才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