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体系建构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邱鸾
[导读] 在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下,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邱鸾
        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一中学   276000
        摘要:在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下,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两者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品格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发展。并扩宽教育的方式,真正实现育人的时效性,还可以促进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本文对两者的有效整合体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构建
        前言
        初中生处于发育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太完善,心理机制也不成熟,尽管脱离了小学的一知半解,但需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初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它们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初中教学需要有良好的认知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去,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才能认真学习,学习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拥有健康的心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提供服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初中时期,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全面人才的培养。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也是有理可循的。德育教育很容易理解,就是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按照学生自身的个性和不同点,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初中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可以对学生初中时期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如今,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学生的叛逆心理,有许多年轻人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不仅自私,还不为别人着想。作为教师,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初中阶段的学生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在此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教师如果不正确的引导学生,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强调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培养孩子的道德原则、文化科学、劳动技能的质量和孩子的身体素质。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很脆弱。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针对这些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运用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能够让学生通过鲜明的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和行为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是非观,让学生通过对于事件的看法和想法进行是非的判断,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模式。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理性基础。初中生通过两者的整合,能够形成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对班集体中的班级意识也会更加重视。通过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行为约束、价值体现等等行为,完成班集体的团结意识,为教学质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大局意识和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大局观意识和人生格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保证学生的正常健康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并在初中生的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1]。
        二、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措施
        在初中的德育教育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在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在其中融入德育教育。所以,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的效应,不仅为教师的教学奠定基础,还促进了初中的综合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初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和德育教育的宗旨能够相互融合,进而两者教学内容也能有效整合。能否顺利完成心理健康的宗旨需要在德育教学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间的相互协作。拥有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相反,如果学生的三观扭曲,那他的心里也会造成各种问题的出现。为了更接近生活,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要融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众所周知,初中生在其发展阶段,除了身体上的发育,心理健康也是一大问题,这是他们能否正确判断事情好坏的重要时期,因此,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的教材,使其带有生活的气息,不仅可以从情景靠近生活,还能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为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应用一些实际的例子作为教材内容,比如,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影响,会面临学习压力、情绪变动等问题,这些都是以他们的心理健康为起点的,所以,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使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针对教学内容的计划,在不同年龄段的初中生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宗旨,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能力等特点,在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下,逐渐变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控制。例如,教师可以对初中阶段低年级的学生采用入门级的教育,课本为主,引导为辅,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使他们扮演角色,表达出课本的案列,从自身角度出发,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
        我国大多数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验的意义,这两门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课堂效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去促使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让学生扮演视频中的人物,并使他们感受人物的心理特征,用这种好方法,使学生感同身受,更简单的了解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2]。
        针对各种容易发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所谓的心理问题大部分都是和思想道德方面有联系的。教师要及时分析并研究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问题导致的心理情绪的波动。与此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或道德问题。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也没法保证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受心理情况的影响很大。例如,中学生的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他们很有可能心理带有负面情绪;对此,教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运用心理沟通疏导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理,主动接受德育教育,进一步解决问题。
        结束语
        由上可知,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两者之间相互弥补、共同发展。在教师和家长的努力下,构建协同体系,有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3]。
        参考文献
        [1]张琦.多元民族文化地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02):30-32.
        [2]罗文萍,窦艳春,杜晓娟.高校二级学院“三横两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3):173-174+190.
        [3]乔丽娟,李鹏,黄甄汝.“三全”育人体系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2):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