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 赵敏
(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第四中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200)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展开研究,旨在让其具有有效性,为学生的学习之路提供帮助。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笔者提出了有效课堂行为所具有的三个特性,那就是趣味性、引导性和尊重性。接下来笔者就在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课堂行为;有效;初中数学
数学学科是具有连贯性的,初中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必须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他们仅凭自己的努力要想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此时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帮助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影响到他们对学生的帮助效果。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让自己的课堂行为变得更具有效性。
一、趣味性的课堂行为
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行为决定了课堂的氛围,一板一眼的课堂行为所呈现出来的必定是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性格活泼的初中学生根本无法适应,也因此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因而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行为首先必须要是趣味性的,这样就会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他们不用教师的督促也能够积极地付诸于学习行动,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因学生的表现而具有有效性。例如:在进行《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需要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进而从中收获知识并且发展空间观念。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笔者就需要让学生观察的过程变得有趣,此时笔者就融入了游戏因素和竞争因素。笔者会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用不用数目的正方体来摆出各种形状的模型,每一轮每一个小组都需要派出一名学生从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来进行观察。接下来笔者就会进行提问:“正面\侧面\上面能够看到几个小正方形呢?”又或者“正面\侧面\上面是什么样的图形呢?”此时参与观察的小组成员就需要进行抢答,答对得2分,答错不得分,不回答的倒扣1分。笔者在该游戏中会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为了获得胜利,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观察,进而为数学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引导性的课堂行为
学生要想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又收获能力,他们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相对应地,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行为就需要呈现出引导性,他们不能够直接将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全都掰碎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话,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师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此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从中收获数学能力。例如:在进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会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着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笔者就会为学生呈现诸多算式,如1+2=3、6=8-2、3+2a=a+5、6+b=11等。然后笔者就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它们都是什么类型的算式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在思考中对等式和方程的概念有所回忆之后,笔者就又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一个算式是方程,那么其具备哪些要素呢?”进而让学生继续思考方程。接下来笔者又会通过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列一元一次方程,并且总结其特征。
三、尊重性的课堂行为
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爱屋及乌,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进而让教师的课堂行为变得有效。那么教师该如何做才能够体现出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呢?当学生做出让教师生气的事情时,教师不要摆出上位者的态度来进行训斥,而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弄清楚原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改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有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例如:当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和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发生争执时,笔者并不会一味地偏向哪一方,而是客观地询问理由,并根据两名学生的表现来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的话,笔者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公平公正的印象,学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考虑向笔者求救。还有一次,当笔者发现有一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时,笔者就会在课下去找该名学生谈话,并且询问原因。当发现是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太多时,笔者就会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尽量减少作业量。但与此同时,该名学生也需要向笔者道歉,因为他的行为让笔者感受到了难过。笔者对学生的尊重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学生也因此与笔者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行为是一项具有探究价值的话题,教师也需要对其持以重视的态度,并且不断地展开研究。在此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白的一点是,他们的课堂行为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着更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并且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对自己的课堂行为展开研究,并且将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践。
参考文献:
[1]莫生录.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浅析[J].青海教育,2017(09):37.
[2]马宏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7(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