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
南京市丁家庄小学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引导,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认知。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需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实际,设计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使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主导,可以使其在实际学习期间,表现出极强的学习接受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其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法设计;质量提升
在教师指导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期间,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和推动作用,论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层面,还需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为此,教师为学生们进行信息技术内容的引导,使之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设计,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知识预习,帮助学生切实提升自身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引导,培养学生自学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会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热情。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特点之后,决定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角度入手,为其设计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内容,实现对其学习兴趣的激活和引导。所以,教师立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点,引入大量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将其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整体性满足。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信息化教学策略,使得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更专注的知识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关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识内容期间,就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形象化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们展示关于全校师生兴趣爱好的统计资料,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观察和汇总,从而进行相对合理的统计和分析。为此,教师教导学生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使学生在面对较大数据时,能够迅速找准自己解决问题方向,并且应用软件进行有效的数据汇总,使之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兴趣。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可使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意识。
二、任务整体设计,强化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教学任务时,需要考虑提升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学习意愿。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教学任务,需要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和其所学知识相关联,从而全面提升其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关教学任务时,需要深度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才使教学任务内容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可以为学生们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喜欢上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并切实提升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时,就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生活化教学任务,使之有效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所以,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摘取知识要点,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计算任务,使之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其中,教师为学生们展示五角星的图形,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图形进行分割和补充,最终成为学生解题的原型。此时,学生们面对的学习任务贴近其实际生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能够切实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进行有效的图形组合,最终切实提升了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深度预习角度,提升学生自学质量
为了使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更加高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预习,从而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数学知识的学习节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为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预习任务,使学生们能够对其中的知识要点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需要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自然可以使学生们的自学过程更加全面,对应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会更加全面深刻。
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就知识细节展开分析,使学生对预习内容有更为深刻细致的理解。通过学生们的实际问题思考,可以逐步掌握分数的相关形式,以及在实际表示过程中承担的实际意义等。通过为学生们设计深层次的预习任务,可以切实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其自主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可以切实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自主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虹.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J].辽宁教育,2017(03):80-81.
[2]甘琦.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7):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