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春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肖桥小学277321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由于各种原因,在小学中普遍存在数学学习“学困生”,这些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不够努力,厌学情绪明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原则,讲究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措施研究。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的家长大都是打工者,父母们为了生计终日劳碌奔波,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有的家长在晚饭后不是看电视、就是聊天、打麻将,很少布置或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此外不少学困生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课外学习也不很重视。觉得上学没用,在学校多少学点就行了,等上完初中,尽早步入社会挣钱贴补家用。还有的家长存在破罐子破摔思想,反正孩子的成绩就那样了,再努力也没用,学习就无所谓了,只要身体健康成长就行了。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转化学困生,关键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开发他们的智力,尽快改变他们后进的现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专靠课后补课,天天重温新授内容,只能分散教师精力,加重学困生负担,势必顾此失彼,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有效地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丢掉“落后的帽子”,挤身于班级优等生的行列呢?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我感到要转化学困生,首先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对他们要特别关照,其次抓实教学常规形成“闭环”,弥补漏洞,杜绝新漏洞的产生,就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成效。
(一)课前精准把握学生薄弱环节,“对症开方”
学期初通过交接班及家访等了解本班学生“双基”与智力发展的情况,特别对差生的情况更要做细致的分析归类,拟订补救措施及新授课教学计划。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实施补救措施。具本做法是:表内乘除法,五大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结合在口算中与十种简单应用题又开天天补(新授前五分钟内)。对那些与新知识、新技能联系密切的旧知识旧技能尽量提前补,扫除学困生学习新知的障碍。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前,有意识地复习商不变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等,做到“人人过关”。对容易混淆不清的知识则在比较和运用中补,对暂时理解不清的在后续教材的教学中重点补,对个别问题安排在家访时顺便补。
2.根据学生实际,安排教学计划。如拟订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用题的第一教时计划,我把重点放在揭示“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算理,既注重学困生生的认识规律,又尊重知识的本身规律。一方面从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阐述,以利于他们巩固,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把意义与解答应用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与整数、小数应用题挂钩,从整数倍扩展到分数倍来阐述,以利于他们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自然地把解答整数、小数应用题的方法迁移到解分数应用题上。通过一题多变弄清算理,完善课时教学计划。
(二)课上精讲精练,讲细讲透,强化基础。抓好课堂教学,增强授课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防止学困生的再生,转化学困生的中心环节。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全面关照的同时,应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多为他们着想。
1.创设愉悦的学习情绪。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数学都有畏难情绪。我除了平时多与他们谈心增进师生感情,鼓舞士气外,在授课时注意深入浅出,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还注意依据教材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采用游戏、故事或运用比拟等方式创设愉悦的情境,让他们轻松活泼地求知如讲授“假设法”时,用游戏“谁是聪明的营业员”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课中,用比拟手法“诸葛亮借东风”引导索算理,均收到较好的效应。
2.重视互动,体验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我在教学实践中实践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几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卡,但要摆一摆推算课桌有多少平方分米还不够,怎么办?只有同座合作着摆。要推算得快,两人还需协作分工好,一人摆长边,看一行能摆几个;另一个摆宽边,看能摆几行。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头至尾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取得了良好效果。
3.难易适中,激发求知欲。每节课所把的知和依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内容的特点,客观上存在难易之分。而偏难或偏易都不利于激发求知欲。我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努力做到难中见易,易中加难,使学生既不被“难”倒,也不会觉得“易”而无味。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的甚至面积、周长混为一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也能跟上。进而进行一题多变的拓展练习,既补缺又达到提高的目的。
(三)课后,多些关爱和鼓励,巩固基础、静待花开
实践证明,转变学困生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来配合。我经常进行重点家访,以自己真诚的情感来影响家长,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多鼓励,不操之过急,不任意打骂训斥,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家校携手,共同管理,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我还重视课后这块阵地。
1.鼓励写“学后感”。为了及时了解授课效果,排除新的学习故障,我鼓励学生写“学后感”:要求他们学过新课后,想一想,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掌握了,把还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思考方法,把那些混淆不清的也记下来。这样做花时不多,却有利于沟通师生双方的信息,便于调整教学,弥补知识缺陷;同时还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展数学兴趣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兴趣的巩固性,我鼓励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数学兴趣活动。如举办“数学晚会”、“数学王国探秘”、“数学家的故事”演讲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长知识长智慧,又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克服了自卑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追求上进的意识。
3.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在班级里还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开展“同伴互助“活动,积极促进“学困生”转化。
转化学困生,是一个责任,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打持久战和反复战的心理准备。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转化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恪守一种“没有永远的学困生,只有暂时的差异”的教育信条,讲究方法,因人制宜,就一定能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小主人。让他们不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让他们跟其他孩子一样拥有自信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