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魏建华
[导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魏建华
        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以及其研究方法都含有大量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素材。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只有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能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创新的技巧和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改主宰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给学生,让学生“主持”课堂,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为此,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初三一节习题课的讲评上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圆锥的母线长OA=8,底面圆的半径r=4,若一只小虫a从A点出发,绕圆锥的侧面爬行,一周后又回到A点,则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程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掌握了该题的解法,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类似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编写蚂蚁正在正方体表面爬行,有的编写蚂蚁在圆柱体的侧面爬行等等,接着我又启发,能否将该类问题赋予新的情景中呢?同学们热情高涨,甲同学站起来说:“将一根彩带,从圆柱的一条母线一段A绕圆柱侧面,绕一周到另一个点B,已知圆柱底面周长为十厘米,母线长为八厘米,问需要彩带最短长度是多少?此题大部分学生会解决,这时学生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缠绕4圈到达B点,那么需要彩带的最短长度又是多少呢?我及时给予鼓励,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样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放手尝试,大胆解决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只有乐于尝试,敢于尝试,善于尝试,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不要当堂给予讲解,而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下节课师生在共同交流,这时你会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解题思路比较广,有时学生的解题方法要比老师的方法要巧妙的多。
        这样长期以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互补,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湖公园的售票口处,有这样一则海报:个人售票每人5元,团体票价(不少于30)人,八折优惠。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班级现在需要你去购票,你准备花多少钱购票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人数待定,方案多种,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思维,有的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显得很兴奋,便强化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解决上,而是积极尝试其他的方案,思维可能暂时受阻,便渴望老师的点拔,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合作。

教师再适时点拨:班级第一次派出了27人组团活动,第二次派出21人组团活动,你看应该如何购票更省钱呢?经过教师的点拔,学生思维的闸门又一次被开启,由此及彼,使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猜想”和“论证”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进入高潮,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自主探究,重视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实践是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所以教学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讲估算时,让学生自己先进行调查,怎样估算器一定尺寸的墙所需的砖的数量。在课堂在课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最后想一想哪些方法更接近实际更可行,学生很快就将问题逐一解答了,又如在学习七巧板拼图一节时,我在让学生做好七巧板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手上的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吗?并且注上简短的解说词,话音未落,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很快拼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拼的图各有特色,解说词也特别有意义。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独创的实践创新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讨论交流,启迪思维的良好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学生对某个问题的不同意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所谓高质量,就是要求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这样他们才乐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时让一部分学生碰点“钉子”,吃点“苦头”,然后组织他们交流“碰钉子”的体会。
例如,在讲角的画法时,学生很容易想到了用三角板和度量尺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但用三角板只能画出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用三角板可不可以画出15度,75度,120度,165度的角呢?学生意识可能觉得无从事事,无从适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来说似乎碰了不少的钉子,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交流实践,最终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眼,耳,手,口,脑都动起来,当学生获得了其他同学或教师的信息和思想后,他们的思维畅通,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各层次同学的学习思维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一题多变多解的长期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解,也可以利用求解方程组的解法。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另外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例如,在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每一具体问题,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给出条件,探索可能求出的问题。反过来,问题不变,让学生根据问题给出条件,促使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当然,一题多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有一个模仿过程,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后辅导等适当机会中,多加引导,启发。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的培养起来。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开拓,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陇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9(36):87.
        [2]杨学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5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