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龙
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一中学,黑龙江富锦156100
摘要:通过对新课改内容的解读,教师得出如下的体会: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更为开放和探索性的知识,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注重从情境导入、合作教学以及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授课,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数学探究空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大搞题海战术,并不注重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自主探究空间,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而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并学习新型的教学理念,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增强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运用情境导入法,夯实双基,增强教学高效性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注重构建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之间的连接,真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获得数学知识双基的夯实,增强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故事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夯实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引入情境。教师引入如下的情境:国王想奖励围棋发明者,并傲慢地对他说:“你可以随意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器物!”围棋发明者说:“我只要国王的几粒米。”国王爽快的答应了。围棋发明者说:“我有如下的条件:在第一个格子中放入一粒米,在第二个格子中放入两粒米,在第三个格子中放入四粒米;以此类推,直到填满整个棋盘。”在一个时辰后,使臣对国王说:“我国库中的米不够了!”国王的脸色变了。在上述情境展示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情境导入法,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情境向教学的顺利过渡,增强学生的数列学习兴趣,夯实他们的双基。
二、使用合作教学法,提供空间,增强思维发散性
高中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弥补彼此思维的差异,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强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讲授“简单几何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打破原有教学的思维定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着力。第一点,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注重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充分结合具体教学条件,对本小组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划分。第二点,创设问题。教师创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一个立体几何体。这个立体几何体的公共面是一个多边形,其余几个面为三角形,且具有公共的顶点。你们可以举出反证,证明这个几何体不为棱锥吗?第三点,展示成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化学元素中的明矾入手,进行反证。
三、采用自主探究法,构建环境,增强思维创新性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主探究法,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自主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问题论述进行调整,打破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惯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数学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例如,在讲授“直线和平面垂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假如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一定与这个平面垂直吗?请说明理由!与此同时,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运用身边的工具进行模拟!”在大部分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生一说:“我们可以利用平行的知识,即保证外部直线垂直与平面内的目标一条直线垂直。因为在平面内与这条目标直线平行的直线有无数条,但是不能保证平面外的直线与平面垂直。”教师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数学学习环境,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总而言之,在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学习需要,创设多样性的数学教学环境,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享受数学学习成就感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升整体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育椿.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7(22)
[2]高小妮.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