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
乌鲁木齐市第十五小学
摘要: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在小学数学中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策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提出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估算教学思想,指导估算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及鼓励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不断优化估算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估算 意义 建议
估算也叫计算的估计能力,是个体未经过精确计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种估计形式。是心算、数概念和算术计算技巧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必作准确计算,并会加以应用,特别适用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判断一些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的合理的推断,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1]。
一、估算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中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估算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丰富解决问题策略
良好的数感是学生估算的基础,同时估算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超市买了12瓶矿泉水,一共花了19.2元,每瓶矿泉水大约多少钱?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前,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假设每瓶水是1元,12瓶水一共是12元小于19.2元不合理,继续估计如果每瓶水是2元的,12瓶水一共是24元超过19.2元,从而依靠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把握,很容易估算出每瓶矿泉水的价格在1元到2元之间,进一步地估计12到24的中间数是18,19.2接近18且比18略大,故每瓶牛奶的价格也比1.5元略大。这样的估算体现了“两边夹”的数学思想,在灵活运用数的大小关系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精确计算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很多环节也会涉及估算,所以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养成估算的习惯也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需要买一台385元的电话机和一台245元的电饭煲,带700元够吗?这里需要的仅仅是估算,估算使心中有“数”。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估算教学,问题本身对小学生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启示[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采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有利于学生优化解决策略,促进思维发展。
估算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学生群体更可能表现出精彩纷呈的“算法多样化”。
比如上例中估算矿泉水单价,学生可以运用如下不同的估算策略:想乘法算除法策略、逐步递减策略、合理假设的策略等,正因为估算教学只要求把握结果的大致范围,给学生营造了更大的空间,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思考问题的策略,采取完全迥异的估算方法,这些不同方法的碰撞和交融,汇合成发展小学生数学思考的源泉。
二、估算教学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习,所以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估算应如何教、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估算中要学到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进行估算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积极渗透估算教学思想
要强化学生估算意识,促进对估算价值的理解,估算是一种基本的计算技能,在小学阶段进行估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引导他们理解估算价值。与新课标中“加强估算”的要求相比,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估算教学单独出现的次数有限,例题也较少,很多学生往往只是在题目要求进行估算时才运用估算技能,而在题目没有要求时则习惯于精确计算,这样学生的估算意识难以有效形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进行估算思想的渗透,并且尽可能补充完善一些估算练习题,从而使小学生的估算训练经常化,估算运用习惯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的房屋面积、商品价格和两地距离等问题进行估算,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估一估”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估算的兴趣,并且通过灵活地解决问题来进一步理解估算的算理和估算的价值。
(二)注重将估算教学与生活联系。
在估算教学中,精选估算例题,丰富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体验联系生活,体验估算的便捷。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生最初接触估算时,很难察觉到它的应用价值,基本上没有估算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需要通过许多实例去强化,让学生在不断的估算中体验到估算带给生活的便利,变得喜欢估算。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多采用估算的思维思考,例如学生爱跟着父母一起去逛超市或者买菜,那么在购物之前我们要确保带够了钱,才能顺利买回足够的食材和生活用品,比如妈妈想买 37元的米,15元的鸡肉,12元的蔬菜和一条 28元以内的鱼,如果妈妈带100元,够吗?通过列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运用估算的方式很快就能得出结果。在不断用估算去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估算带来的便捷和实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估算的方法。
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不断优化估算策略,合理地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方法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常常会随着问题情境的变化而灵活多样。有研究指出,六年级的小学生估算策略可归纳为粗略心算法、取整法、改变数位法、结果凑整法和截取法等13种方法,所以教师在估算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审题,并考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他们灵活处理,尽可能进行有效的策略优化,而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例题的方法[3]。例如,在对34÷8进行估算时,有些学生习惯性地将34进行取整30或40,然后进行估算,但在这道题目中,较为恰当的方法是将 34看成32,因为32能被8整除。为此,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且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寻求到有用或关键的数学信息,教师在估算教学中要通过估算方法与策略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以正确算理为基础得到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司继伟,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
[2]王振梅: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调查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熊华,小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材估算编排修订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