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任海容
[导读]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任海容
        广东省江门市江华小学    529000
        【内容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小学数学学科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教学;思想品德教育;融合
        一、小学数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数学基础知识、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初步的唯物主义等观点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必须重视小学数学中德育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材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数的发现》中蕴含的爱祖国主义教育;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生动教材。又比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可能性》中用“一定”、“很少”、“不可能”来描述武汉、三亚、哈尔滨三个城市冬天下雪的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也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植树》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节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年级的《时、分、秒》是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素材等。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都蕴含着德育思想。我们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因此,数学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1、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原国家教育副主任柳斌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中”。在《年月日》的引入中,我剪切了这样一些场面:开国大典、申奥成功、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等一些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说一说呈现的是什么场景?这些场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既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年月日,又让学生通过热烈的场面感受到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用途广,同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便于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教学数物体的个数、分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人民币的认识、计算小时、分、秒,测量土地的面积、计算容积、计算百分率、绘制统计图表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工农生产、国防建设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明确只有从小学会数学,长大才能参加祖国的建设。


        (二)适时渗透,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它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辨证思维提供了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例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渗透“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数学内容中充满着许多矛盾,而每一对矛盾的双方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数学中的多与少、长与短、加与减、乘与除、扩大与缩小、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精确与近似等等,都是矛盾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既对立又统一,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用辨证的思维方法组织教学,理解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启发学生思维,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揭示矛盾,总结规律,从而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且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如学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组织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异同,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长期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会听、会看、会说、会想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要说就得去想,要会想,就要认真听,仔细看。培养会听,常采用让学生听算,让学生讲出老师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让差生复述同学的答问等训练学生的听算,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会看平面图、立体图、表格、数据,会观察老师的板书、演示等,进行比较判断,把知识深深映入脑海中;想,就是运用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性质和学过的方法进行思考,勇敢质凝,大胆探索,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培养会说即说算理、说操作过程、说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条件。
        2、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书写工整,认真审题、检查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厘毫之差,会失之千里,所以学习数学必须十分认真、仔细。遇到数字大、步骤多的题目要教育学生不急不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遇到较难的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画出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长期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刻苦专研的学习态度;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将终身受益。
        (四)数学课外活动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局限有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利用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例如: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的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一个班的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彻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德育思想有机融合,做到既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认识,又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